《踏雪寻梅》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大全(精品9篇)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设计背景阐述了教学环境的设置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教学目标明确了本节课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设计了情境导入、学唱歌曲、跟唱歌曲、表演歌曲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最后,教学反思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总之,该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大全(精品9篇)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2)巩固学生对2/4、3/4、4/4拍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3)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爱国主义感情,感受二部轮唱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小卡片(断音记号)、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二.发声练习:

3/4302010︱302010‖

mimimimama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2.歌曲教学:

(1)(1)齐读歌词。

(2)(2)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3)再次欣赏歌曲。

(4)(4)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5)巩固几遍。

(6)(6)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7)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8)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五.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二课时

一.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302010︱302010‖

mimimimama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三.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曲。

四.四.导入新课:

1.1.断音记号:

学生理解加了断音记号后的音占原音时值的1/2。

具体内容参考书本。

2.2.按规定拍号创作节奏短句。

具体内容参考书本。

3.3.歌曲《踏雪寻梅》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三课时

一.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合唱练习,导入新课:

1.1.江苏民歌《蝈蝈蝈》

2.2.介绍黄自和《抗敌歌》的故事。

学生看书,了解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3.欣赏:

(1)《抗敌歌》

(2)《卡农歌》

师问:这两首歌曲分别用什么演唱方式演唱?

生答:第一首《抗敌歌》采用混声合唱。

第二首《卡农歌》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

4.4.巩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打击乐器伴奏。

三.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备注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第一节中国画单元课,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发情怀,展现有个性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精神。

生:梅花品格高尚。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3.分发知识表,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教师总结:

①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彩斑、淡黄、淡墨、纯白等。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

师: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2.师:“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学生画线条,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开展评价。)

生: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生: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生: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教师总结: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

多媒体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见图4-7)

生: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生: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生: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教师总结: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见图8-10)

②师: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播放画梅花的视频)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中国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自我评价并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评价一: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评价二: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评价三: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中国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中国画缺少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中国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点评:

《梅竹精神》是湘教版第七册的中国画单元课。陈老师选择梅花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赏梅和画梅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为以后的中国画学习奠定基础。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并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中国画的魅力,领会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在技法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分步训练,运用示范和演示有效地化解技法难点,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梅花的笔墨技巧和作画步骤,作业效果良好。

课后拓展很有特色,使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指印梅花”不但使国画技法不熟练的学生拥有了创作的自信和乐趣,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持续关注。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的课题题目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踏雪寻梅》。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课时为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聆听、学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真正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乐曲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中抒发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并且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曲风轻快、活泼,既表现出人们踏雪赏梅的兴致,也赞美了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让同学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引导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去。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了解歌曲的词曲作者及代表作品,能够唱准歌曲中的音乐记号。

五、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够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六、教学难点

1、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2、对弱起句及休止处的正确演唱。

七、教学准备

1、钢琴2多媒体课件

3、打击乐器

八、教学方法

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九、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言后提问欣赏图片

3、引入新课,教学板书。

4、播放歌曲《踏雪寻梅》,学生聆听。

5、教师提问

6、介绍词曲作者

7、学唱歌曲(用节奏法朗读歌词、找出歌词中不理解的字词、学唱曲谱、教师教唱歌曲、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特殊音符)

8、分析歌曲

9、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

10、欣赏古诗《梅》,通过这节课《踏雪寻梅》歌曲的学习,引入到古诗《梅》的欣赏,以此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精神。

11、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感知中华母语文化,能用自己认为恰当的声音大胆、自信表达歌曲的意境。

2.能在实践中感受理解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3.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分享与他人探究、合作的愉悦。

教学设计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传统的艺术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堪称经典。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分为设问导入、探究、实践、拓展等几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音乐的视听结合学习歌词,让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境,用“读”的方式初步表现歌词的情感,体味歌词的意境美,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打下基础。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大胆的将歌曲活泼的小快板风格表现为优雅的骑驴赏花的行板,在歌曲表现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歌词时的情感积累,教师通过引导、示范、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恰当地表现歌曲,整个过程是整体感知,分散解决,完整表现。最后通过对歌曲尾声的处理和简短的文化故事的拓展,为这节课作了一丝点缀,在轻松氛围中结束教学。

教学重点:

歌曲高雅意境的感受以及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来表现作品。

教学难点:

后半拍及大跳音程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㈠设问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而且富有情趣和诗意的歌曲,不知道同学们熟悉它吗?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播放课件)

1.这首歌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从力度、速度上说)

2.歌曲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场景?

㈡初步感受

1.聆听歌曲(播放《踏雪寻梅》音乐)

2.学生即兴回答问题。(歌曲表现活泼、欢快情绪……)

3.教师即兴点评。

师: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首歌的歌名叫《踏雪寻梅》(板书课题),那么这首歌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二、探究

(一)赏析作品标题(播放课件踏雪寻梅)

踏:游赏,用脚轻踩,指代作者轻松惬意的`心情。

雪:象征着纯洁美好。指代高洁

寻:初意寻找,也指代寻访。意喻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向往。

梅:腊梅迎着寒风怒放,这种顶风傲雪的精神,让无数的文人墨客感慨不已。常用来表达一种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风格。

(二)歌词分析(出示课件)

1.出示歌词,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那些景致呢?让我们边来诵读诗边来寻找答案。

2.词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踏雪寻梅》词作者刘雪庵(1905-1985)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代表作品《踏雪寻梅》《红豆词》《长城谣》等等。

3.屏幕中出现诗中的生词解释

A、“霁”——雪后放晴。(温和的暖阳使人心情愉悦)

B、“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灞桥一般修建在城郊或乡村,这样的地理位置烘托出安静的氛围)

C、骑驴——表现文人雅士的儒雅、怡然自得

D、响叮当——驴铃的响声衬托更加幽静的氛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铃儿的响声离我们越来越近,离作者向往的梅林越来越近,心境更舒畅)

E、好花采得瓶供养——找寻到知己,发自内心的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的由衷热爱

F、伴我书声琴韵——采枝腊梅,伴我读书弹琴,共度这幸福美好时光,作者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培养像梅花一样不屈的品格。

(三)朗读歌词

师:下雪的冬天是美丽的,一枝枝梅花,傲立雪中,幽香阵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用他们的笔描绘冬天,描绘不畏严寒的腊梅。瞧,那骑驴的雅士在为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好像在呼唤我们,一起去踏雪寻梅呢!同学们,就让我们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意境来读一读这首《踏雪寻梅》。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介绍曲作者黄自,出示课件。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三、实践

1.教师范唱歌曲《踏雪寻梅》(用XX︱XXX音型伴奏)

2.出示歌谱(课件)学生随乐用lv哼唱旋律。

3.学生随琴视唱曲谱。教师及时鼓励、纠正、评价

4.学生找出难点,教师引领,突破难点。

5.视谱唱词。

6.表现歌曲

①、请同学们思考,你觉得,哪一句应该唱的强一些,为什么?

0135︱ì7.6︱365︱

好花采得瓶供养

师:“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一句,发自内心地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由衷的热爱。哪一个字唱得更强些呢?——“花”,(力度记号强,用f表示。曲谱中出现记号)

②、师: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如果要表现驴儿从远处慢慢走近的铃声,怎么演唱?(力度作渐强处理)

③、师:之前我们就讲过,在歌曲的演唱中,曲谱上的记号非常重要,它能够告诉演唱者,如何唱好歌词。我们再来看一看,还有哪些记号?

④、师:歌曲开始部分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骑驴赏花的情趣。用中弱的力度演唱。让我们一起唱唱看看。教师点评,示范。

四、拓展:

1.播放导入时的《踏雪寻梅》课件(活泼欢快)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刚开始时听到的那个版本,比较我们自己演唱的这个版本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即兴点评。(前者活泼欢快,有点像骑着马在采花,而后者更像骑着驴在寻花,表现出了歌曲的不同的意境。中国的诗词讲究的是含蓄美和意境美,这首艺术歌曲《踏雪寻梅》词曲都堪称经典,我们听到的很多的版本速度偏快,表现出非常活泼、欢快的情绪,但实际却忽略了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我们常说演唱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歌曲所表达的真实内容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我们应该尊重作品,尤其对经典作品更应该安静的审视。)

3.根据作品的意境再次演唱歌曲(有控制,内敛的表现)

4.师:尾声老师做了一点点修改,同学们听一听,谈谈感受(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共度好时光,共度好时光……)

生:表现赏花人骑驴渐行渐远,同时也引发人无限遐想。

五、小结:

师:今天的我们一起学唱了《踏雪寻梅》这首歌,其实关于“踏雪寻梅”这个词,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传说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孟浩然经常骑着驴子在江边走来走去。他时而抬头远眺群山,时而低头俯视江面。来往的人们好奇地向:“浩然公,天气如此寒冷,您一个人在这里走来走去,干嘛呢?”孟浩然乐呵呵答道:“我在这里寻梅”。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这样一首打油诗:“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实际上孟浩然是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寻找写诗的灵感。所以后来唐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诗句在霸桥风雪中的驴背上。”仿佛告诉人们下雪天骑着驴子在灞桥上走过就能写出好诗来。所以古代好多文人雅士都喜欢骑驴。李白、杜甫也不例外。改天我们也骑上一回,体验一下孟浩然般踏雪寻梅的乐趣。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追寻。“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作品的内涵,用你们更美好的声音来诠释作品!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小铃声。歌曲短小精练,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学中还尝试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艺术魅力,是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唱与演唱,产生对冬季大自然的兴趣,不怕寒冷,奔向冰雪的世界,享受无穷的乐趣。

2、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快乐的情绪。有打击乐器来更深一步渲染歌曲的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在歌唱中将对歌曲的感性认识与乐谱的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课题上看,很明显,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内容一定与哪个季节有关?(冬季)

2、想像一下冬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后出示幻灯片)

3、天寒地冻、百花凋零,但是在冰天雪地里只有一种花却在傲雪怒放、幽香袭人。这是什么花?(梅花)

4、请你想一想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后出示幻灯片)

5、踏着皑皑白雪,闻着幽幽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听,远处传来了一阵铃铛声,一个小朋友正骑着小毛驴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踏雪寻梅吧!(出示幻灯片,初听《踏雪寻梅》)

二、新课教学

1、师领,按节奏齐读歌词,思考,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①“霁”ji,读四声,指雪后放晴。

②“坝桥”指有扶手的石板桥。

2、认识休止符。

3、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地唱好断音。

4、跟琴演唱歌曲,把学生易错处单独拿出练习。

①“骑驴坝桥过”的“骑”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

②“好花摘得供瓶养”,休止的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帮助学生在琴的搀扶下按节奏、旋律正确演唱,其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这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处理歌曲

歌曲中出现了很多表情记号(出示幻灯片)

1、歌曲开始有一个“mp”,要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性的口吻来演唱。

2、四个“响叮当”下面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唱?(短促跳跃,力度表现驴儿由远及近的清脆铃声)

3、“好花摘得供瓶养”是歌曲的**,所以力度是强,感叹地抒**感。

(三)歌曲表现与拓展

1、出示打击乐器:串铃、碰铃、双响筒。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踏雪寻梅》你将会选择哪件打击乐器,你想表现什么?

2、各乐器的表现:

用双响筒可以表现驴儿清脆的蹄声;四个“响叮当”用碰铃,其余部分可用响板,也可用摇铃。

3、四个“响叮当”采用男女生接口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加入打击乐器的音乐实践,指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高雅意境以及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踏雪寻梅》,而且了解了很多音乐符号的含义。演唱一首歌曲除了会唱曲调之外,还要注意它的艺术处理和它所表达的意境,你觉得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人们对雪情有独钟,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一些与雪有关的诗词,演唱与雪有关的歌曲,画画美丽的雪景图,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梅花精神。

2、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踏雪寻梅》,并能用清新、明快、和谐的声音唱歌曲的第二声部。

3、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创设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踏雪寻梅》的二声部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自制课件

学生座位:

U字型

教学程序:

(课前播放殷秀梅的《我爱你,塞北的雪》,感受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上课铃响音乐即停。)

一、观看音像-感悟冬趣

1、师:好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这样的冬景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感受冬天的独特魅力。

打出字幕“冬之韵”(有下雪、飘洒的感觉)

2、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师:请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说说在歌曲中,让我们感受到冬天给我们带来哪些乐趣?(老师可用几个简单的动作引发学生的小小参与)

生自由发言,快乐的圣诞、雪橇、铃铛声……

3、引入下一环节:

师:一串欢快的、叮当响的铃儿把我们带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在座的你们,会找到哪些乐趣呢?

学生回忆、诉说自己在冬天的乐趣如:堆雪人、打雪仗、溜冰等。

设计意图:《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都能哼唱,而且较欢快,给他们创设“美丽的冬天”的`意境,感受到冬天的气息,初步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

二、诗词诵读――感悟冬韵

1、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的诗是怎样表达对冬日雪景的感受?

(老师打出踏雪寻梅图和诗)

2、老师有感情诵读诗词,简单解说:“雪霁”的“霁”是雪后放晴;“灞桥”是指有扶手的石板桥。它把你带入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3、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读这首诗?(请一、二位学生朗读)

4、分析题目“踏雪寻梅”

师:诗人是怎样踏雪寻梅的?

(骑着毛驴,寻着花香去找梅花)

三、赏学歌曲――感悟冬韵

1、初听歌曲

师:作曲家黄自看到了这首诗以后,把它谱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说音乐给我们的带来什么感觉?(听磁带上的音乐)

可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歌曲,也可随音乐晃动身体。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音乐情绪。

2、复听歌曲(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师:这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生动地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再次欣赏时可注意两声部的谐和。

3、朗诵歌词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各种方法朗诵这首诗,现在用用两个声部按歌曲节奏的方法来试试。(引起学生的好奇和配合,也为歌曲的二部合唱作铺垫。)

先由老师与一位学生先试一次,再分两小组进行配合。

4、学唱歌曲。

A.先学第二声部(只有第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师:在此声部要注意什么问题?(、p等)此声部是为烘托、陪衬的作用,注意力度的控制。

跟琴哼唱一遍,再唱唱第二乐段,注意前面要活泼、跳动,后面要抒情、连贯。

学生在唱第二声部时,老师唱第一声部加入进来。(无伴奏)(两声部的感受和配合,让学生感觉合唱并不是很难。)

B.学习第一声部(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a.跟琴学唱2-3遍,提示:“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在“好花”的地方,前半拍的休止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

b.轻唱第一声部,注意力度记号,老师可示范一、二句。

c.分声部进行配合:一半高声部,一半低声部,老师视情况可帮较弱的声部;反之进行练习。也可用几位学生唱高声部,大多数学生唱低声部的形式。

5、表现歌曲

A.师:同学们随时把调羹放在口袋中,是否可用它为这首歌曲伴奏呢?

分组敲击一种节奏:X―|X―|;XX|XX|;XXXX|XXXX|等

先各自敲击两小节,再合奏两小节,最后配合伴奏带或老师的钢琴声。

B.打击乐加上学生的歌声,第二乐段可以不要打击乐。一、二次(一个大汇合)

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把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曲谱,并播放。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给聆听以指向性,并可检测,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创作旋律:

(也可做课后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黄自创作的歌曲,你们也可以去学学,把王安石的词配上旋律,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师:梅花总是挑选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这种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下面让我们来朗诵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梅花》。

A.鼓励个别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集体朗诵。

B.为古诗配旋律。(多媒体展示古诗及与诗歌意境相应的图片。)

即兴创作旋律要求:

①用相应的节奏;

②用12356五个音创作旋律;

③唱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充分感受冬天里梅花争奇斗艳的画面,并体会到梅花精神。通过即兴创作演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推到又一个高潮,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歌曲的即兴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今天我们感受里冬天特有的快乐和韵味,希望大家喜欢冬天。

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踏雪寻梅》出教室。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巩固学生对拍号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听赏《冬天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302010|302010‖

mimimimama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歌曲教学:

(1)齐读歌词。

(2)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再次欣赏歌曲。

(4)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巩固几遍。

(6)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3、歌曲处理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听赏《冬天的故事》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诗情画意的大调式抒情歌曲。全曲由主导动机“35”两音发展而成,共19小节,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八小节,采用跳进、级进交替的旋律进行方式,描绘雪过天晴,腊梅怒放,歌者坐着毛驴悠然自得的经过小桥的情景;第二乐段轻快跳跃的节奏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最后将第一乐段第二句与第一句的素材加以紧缩,作为结束句,展现了一副色彩鲜明的水彩画氛围,表达了快乐幸福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1、运用不同力度记号表现歌曲情境。2、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1.练一练。歌曲里多次使用力度记号,做有关节奏、声音的力度变化的练习。

2.唱一唱。视唱接龙法学唱歌曲。重点力度记号的表现。

3.画一画。在歌曲背景的衬托下,几位学生合作到黑板上画一幅“踏雪寻梅”图,其他学生用画笔在下面描绘歌曲意境。

4.奏一奏。学生设计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老师提供铃鼓、双响筒、碰铃等三种乐器或其他,任由学生选择、演奏、评判、比较。例选择:第一乐段用双响筒,很跳跃:||,第二乐段开始用碰铃,好似铃铛声音:x x|xx|,后面用铃鼓,很得意潇洒:x-(摇)|x-(摇)|,最后两个小节齐奏。

5.背一背。激励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背唱歌曲,同桌互相比赛检查。

作曲家刘雪庵简介刘雪庵(1905~1985)四川铜梁人。早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并学唱昆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跟肖友梅、黄自等学习作曲。先后在苏州社教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音乐教授。学生时期的作品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30年代写了寄托自己爱国热情的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早行乐》、《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但“七七”事变后也写过《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刘雪庵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身为作曲家,他在抗战歌曲、艺术歌曲、钢琴音乐、戏剧配乐、电影配乐等方面很有建树,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身为教育家,他曾长期在国立音乐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教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身为社会活动家,他积极从事各种抗日爱国活动,与郭沫若、田汉、张曙、潘孑农、贺绿汀等人共事,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作品:歌曲《长城谣》

作曲家黄自简介黄自字今吾,作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xx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xx年,黄自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学习心理学;1926年入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等;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序曲《怀旧》,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九一八》、《热血》、《南乡子》、《花非花》、《点绛唇》、《玫瑰三愿》、《天伦歌》等。他还主持并实际参与编写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材》(共6册)。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9

一、说设计思路

本课是第六单元中的一个课题,我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以复习为切入点,侧重于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小组合作能力,在学生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方面作一个尝试。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教材选自人音版八年级15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两首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踏雪寻梅》,这是两首旋律优美、格调清新高雅的歌曲,唱出了冬天之韵味,唱出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冬天一幅幅至纯至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初二的学生已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对事物有自己特定的和感受,音乐的基础技能和技巧有一定的积累,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冬之韵,以乐观的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复习《踏雪寻梅》,制作打击乐器并创作简单旋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音乐是抽象的,虽说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感悟冬之韵,制作乐器和创作简单旋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感受能力,加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对他们感悟冬之韵有一定的帮助;他们本身具有的动手能力和原有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师的引导示范、小组合作的智慧,对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说教法

根据音乐课要让学生多听多练多体验的特点,我自制电脑课件,采用启发讲解法、示范演练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启发、激励学生,从而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制作画面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音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的有效地参与实践创作,并协同解决实践创作中的问题。

六、说教学程序

1、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课题。

这是启动环节,学生通过欣赏视频,设置问题:

(1)歌曲怎样描绘雪?

(2)你看到了怎样一个冬天?

学生说说冬之韵,初步感悟歌曲描绘的冬之韵。

2、为了让课题得到拓展,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冬之韵,我让学生找找相关的诗句,发现所描绘的共同点:以咏梅为主,主要是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随后,我摘选了几首诗词,让学生概括冬之韵: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从而突破难点。

3、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寻找音乐的源泉。让学生复习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进行伴奏,并设置问题:歌曲中的哪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声响?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有着提示作用。

4、拓展思维,动手作一作。这一环节中有两项活动。

活动1、利用玻璃杯、碗等制作有音高的打击乐器。

活动2、用“1、2、3、5、6”五声音阶为下面诗词创作简单的旋律。

第一首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首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第三首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三个学习小组任抽诗词一首,以下列节奏

4∕4∣×―――︱∣×―――︱

∣×―――︱∣―‖

创作简单的旋律,填上以上诗词,唱一唱。

在活动开始前,我展示制作好的玻璃杯乐器,向学生讲解制作的方法,加入不等量的水,得到不同音高的玻璃杯乐器。然后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在实践操作前进行讲解、示范。在学生实践时,我在学习小组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引导、激励学生,从而使难点得以解决。

5、学生展示与,我让学生展示作品,并让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我概括,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和改进。

6、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先,我再概括:大自然的美景,美不胜收,我们要用心才能感悟;生活中的音乐,妙不可言,我们要用心才能聆听。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获得一定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劲头很足,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展现。但在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时,没有让学生演唱自己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成就感没能充分地体现。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踏雪寻梅》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Susan Walker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9845.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