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教案通常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一门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教案通常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资源、评估方法等几个部分。在教案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常,四年级美术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通常包括绘画、手工制作、剪纸、陶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美术技巧和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素养。
总之,四年级美术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年级美术教案1
1、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2、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3、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4、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前提测评
回顾单独纹样、二方连续中的点、线、面极其特征,了解学生状况。
三、导入新课
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展开想象,抽几位学生上黑板,用点、线、面概括地表现景色。教师总结:这种用点、线、面抽象形态构成的图形就叫平面构成。
四、认定目标
板书《一模不一样》极其简要提纲。
指出在这节课上,要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并进行设计练习。五、导学达标
1、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师生共同列举、观摩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而说明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2、基本要素;点、线、面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面特征的例子,结合图例进一步明了点、线、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说明运用点、线、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离组合变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绍基本形的种类极其构成方式。(图示)
4、构成方式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产生各种形式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类,本课着重介绍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骨格图与各式范画四例及生物体结构图)
规律性排列式重复渐变发射非规律性排列式特异对比
六、作业要求
设计一幅平面构成铅笔稿。(出示4条要求)
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八、达标测评和小结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基本形与构成方式的设计,挑选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请两名学生互评,然后教师讲评。
四年级美术教案2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暖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内容:
1、准备2~3张以暖色为主的图片。
2、你认为暖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3、你喜欢冷色还是暖色?为什么?
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
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认识暖色,了解暖色特点:对比中产生冷暖。
播放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
你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有暖色?
什么场合使用暖色?
研究活动
组织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自已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2、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也.彩以及给你的感受。
小组活动:
分析自己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暖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自己的感受。
艺术实践
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受。
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晶。
四年级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校徽的构思和设计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学校历史和特色的资料、各种小学校徽图片、彩色绘图颜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队徽是你们的标志。今天我们一起给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校徽。
我们一起给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校徽。
二、讲授新课
1、简介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展示各种学校校徽,讲解其设计意图
3、说明校徽的设计要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既要简洁,又要把学校的特色表示出来
4、学生构思
三、学生练习(教师边巡视边辅导)
1、定草图,注意设计意图
2、修改
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3、定稿
4、制作
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以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四、作业展评
1、展示作品
2、欣赏评价
3、教师总结
四年级美术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纸版画儿童头像的制作方法,了解集体创作巨幅纸版画的方式和构图知识;学到一些制作装饰物、美化环境的知识与方法。
2、促进手脑并用,提高审美创造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增进师生感情和集体荣誉感,感受集体学习活动的愉悦和情趣,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风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班级生活、话题激趣。
利用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参加的集体活动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班级活动时愉快的情景,引出用什么方法来留下师生同乐集体像的学习问题。
二、欣赏感受、发现方法。
通过欣赏巨幅纸版画集体像,进入对纸版画制作方式方法的发现活动,发现制作方式为“个人制版、集体拓印”。
三、师生探讨、方法尝试。
先通过互动交谈和实践,认知头像表现的内容,把握快乐表情的特点,运用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和快乐时的五官变化;然后通过教材信息的自主学习,探讨个人制作底版的方法,即观察—画形—套剪—分层粘贴;再让学生参与,在人物脸形上将五官部件进行拼摆,多次尝试探讨,明确分层粘贴的操作与技巧,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明白分层粘贴对纸版画拓印时表现效果的作用。
四、个体自主、制作底版。
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拓印形象、集体创作”时,教学活动进入集体合作制作集体像的状态。认知拓印时可从拓印方法、辅助工具使用、集体拓印构图等方面来展开。滚涂油墨可由教师来进行,拓印方法可根据教材的学习提示让学生来尝试操作,在体验中理解拓印的方法与要求。然后组织学生有秩序地选择位置进行拓印,完成班级集体像的创作。之前可让学生说说拓印的位置和理由,了解每一次拓印对整幅画的影响,教师适当给予排列要紧凑和大小搭配的提示。
五、自我评述、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对待班集体的情感态度。
第二课时
活动二:
“六一”话题、活动畅谈——提出问题、策划方案——小组讨论、陈述方案——方法探讨、合作学习——选择方式、分工合作——活动回顾、评述表达——教师小结、活动拓展。
一、“六一话题,活动畅谈。
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展开班级庆祝活动的畅谈,引出节日教室的美化布置活动。
二、提出问题、策划方案。
先根据教材的提示,师生互动探讨美化的方法和可美化的地方,然后提出策划美化教室方案的要求,分出合作小组。
三、小组讨论、陈述方案。
通过小组的充分讨论,每组由一人来陈述美化布置方案,表达在教室角落、天花板、黑板、墙壁及门窗等位置的不同装饰方式,教师应从小组方案中,引出对用于美化的装饰物及其制作方法探讨与学习。
四、方法探讨、合作学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参与演示来解决如彩练、拉花、彩旗、窗花、墙贴等制作方法的问题。教师应配合学生在有难点的制作技巧上作适当的提示。
五、选择方式、分工合作。
每小组先选择一种方式和需美化的位置,然后组内分工来制作本组需要的装饰物的表现活动。
六、活动回顾、评述表达。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进行回顾。各组先对本组的美化布置进行自我评价,发表自己通过学习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体验,再各组开展互评,对布置的形式和制作精美程度进行评述。教师评价应引导学生对同学之间合作精神和获得美的愉悦的回味。
七、教师小结、活动拓展。
教师对教室美化布置进行整体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布置的情景展开相应的简单表演活动。
四年级美术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杯子的制作材质,掌握设计杯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图片,动手操作,体会杯子的设计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前人设计的杯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设计新颖独特的杯子。
2.难点:如何利用不同的材质来设计有特色的杯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如果你可以为乌鸦换一种方式喝水,会给它换一个什么样的喝水工具?引出杯子的设计。
2.新授:(1).既然想设计一个杯子,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杯子,你知道杯子都有哪些材质么?
(2).欣赏不同材质的杯子。(陶瓷、玻璃和塑料)
(3).我们了解杯子的材质,现在我们了解下杯子的组成?哪位同学可以跟我们分析一下呢?出示杯子的组成部分,再介绍各个部位的作用。(杯底、杯身、杯盖、杯把手)
(4).到了我们的关键环节,如果你想设计被自己,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杯子呢,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些独特的杯子图片。
(5).欣赏杯子,(从古至今新颖精致的杯子图片),总结出杯子的设计理念:大胆想象,造型各异,材质拼接。
(6).总结看来我们的古人很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便捷,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杯子,下面老师来给大家做个示范。(边示范边讲解)
3.设计要求:实用,美观
4.实践展评:(评价围绕要求,既说优点,又要说不足,如何改进)
5.作业要求:把课堂上的作品拿给你的爸爸妈妈看,并讲述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四年级美术教案6
(1)认知目标:通过参观、欣赏,让学生了解穿编工艺的材料、工具和特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
(2)操作目标: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意趣,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穿编物品的一些简单制作方法,体验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运用适合的材料及“穿编法”制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2课时
电脑课件、穿编材料、制作工具。
穿编材料、制作工具。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与中队活动相结合,带学生到穿编手工艺厂参观,第二课时进行设计制作。
带领学生到穿编手工艺厂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场制作的气氛,并与穿编艺人进行交谈,感受中国穿编艺术的博大精深。
回校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谈谈参观后感受,说说自己对穿编艺术有了哪些了解。
全班以4人小组的形式玩拆编游戏。游戏要求(拆前仔细观察穿编物由哪几部分组成,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仔细揣摩各种各样的穿编方法,并做好记录,组装时细心谨慎,小组成员要配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拆编得又快又好。)教师对游戏结果进行简单的评述。
教师播放电脑课件,学生欣赏有关穿编物品的图片。
看了这么多穿编的图片后,说说你准备穿编什么。
教师用纸条进行穿编演示。
用铅笔画底稿。
用刀刻出横的或竖的小口子。
剪下比小口子略窄的纸条。用纸条上下穿编。
用手指将穿好的纸条向上挑起形成弓状,再将纸条两头工纸的反面固定,一幅漂亮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以同桌合作的形式,用彩色蜡光纸、杂志封面等材料进行穿编练习,可以模仿例做,也可自己创造方法做。
以“穿编博览会”的形式展示作业,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回家后寻找一下身边的穿编物。
阅读一本有关穿编的书籍。
上网查询一些有关穿编的资料。
四年级美术教案7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二、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与思想。
三、培养乐于观察事物,形成对静物绘画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一、学生能运用所学对静物进行分类、组合并形成基本的构图意识。
二、让学生了解静物画家及线描静物画作品。教学难点:
一、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
二、初步运用构图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思想。教具准备:各类静物、
学具准备:画纸、橡皮、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
1、老师拿出一个苹果,询问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讨论苹果的用处(有营养、好看)图片展示各类物品(水果类、蔬菜类、学习类、家庭生活类等等)。蔬菜和水果非常有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各类文具等生活用品因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所以成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我们可以给这些物品使用一个统一的概念名称)
2、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这些物品,它们静止不动、无声无息、陪伴着我们学习、生活、成长,这些物品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叫做静物。我们把它们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给它们组成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庭。3、展示课题《静物一家》
1、同学们,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礼物,请你们将它们组合起来摆放在课桌上。(学生随意的组合)
2、老师这里有几张静物的图片,想请同学们帮老师选一张你觉得比较喜欢的好吗?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选择?(老师总结,这也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的,一幅比例大小合理的构图,给我们的心里感觉是比较舒服的)
3、构图的第一步就是合理的摆放静物,这里面同学们可以考虑主题物体占据大面积位置,次要物体要起到衬托主体物的作用。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会比例合适、构图饱满。
4、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把课桌上的静物摆放做一个比较合理的。调整。老师帮忙指导、及时评价并帮助学生摆放静物。(由学生尝试画一幅静物的构图练习。要求静物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和比例要适当,并及时对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并示范线描写生:(老师在黑板上用线描的形式示范静物线描写生。边画边讲解要注意线条的粗细、疏密、穿插组合。)
5、静物画: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欣赏线描静物绘画作品。(在欣赏作品时提醒学生应该注重观察画面的构图。)
1、在画纸上以线描的形式画出本组静物组合。
2、画面中物体的组合体现主次关系,构图饱满,画面美观。
互相欣赏同组之间的作品,可以从构图和线条变现的角度进行评价。(构图是否饱满,画面中心有没有太偏)
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物可以成为我们的艺术作品?你是否愿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记录下来,留下我们对美好生活回忆呢?
四年级美术教案8
(1)感受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造型特点,了解有关器皿的文化,掌握简单制陶的技法。
(2)学会用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出罐和壶。
(3通过欣赏各种罐和壶,体会其中的美学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领略罐和壶的艺术美感,用多种形式表现罐和壶。
能运用多种艺术的手段,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罐和壶。
《女娲补天》的一段动画,收集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和介绍资料制成课件,一个陶罐和一个瓷壶。
绘画用具,课前关于罐和壶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1)动画导入:
从《女娲补天》的动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泥土是生命之本,伴随人类文明使用至今,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用黏土制陶的方法,制作了许多造型各异的器皿。
(2)欣赏:
a、从古至今在造型、纹样上有代表性的罐和壶图片。
b、国外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罐和壶图片。
c、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现代的一些奇特造型的罐和壶。
(3)说感受
a、现代的罐和壶与古代的罐和壶有了哪些区别?你喜欢现代的罐和壶,还是喜欢古代的罐和壶?
b、你见到了哪些材质的罐和壶?
c、你喜欢古代罐和壶上的纹样吗?你知道上面的纹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4)创作练习
用所带来的绘画用具创作、表现,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罐和壶。
作业展示:创设情境,举办一个“罐和壶的创意空间站”,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让学生评选出最受欢迎的10项设计。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陶泥、制陶的简单工具(泥土、垫纸板、水罐、抹布)。制作好的作品若干。
学生准备:绘画用具、课前关于罐和壶的资料。
教学思路:
1、看陶
a、欣赏艺术大量作品及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
b、欣赏制作好的陶罐和陶壶的作品。
四年级美术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中国民间泥玩具,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泥玩具的知识。(了解)
2、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接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泥玩具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认识、感受中国民间泥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具:计算机、CAI课件、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台、
部分民间玩具实物。
2、学具:各种民间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民间玩具实物,引入课题。
2、出示课题
二、欣赏泥玩具
(注:所有图片欣赏的玩具都通过电脑及大屏幕进行展示,部分比较小的实物玩具通过视频展示台欣赏。)
1、导言:中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泥土是我们周围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千百年来,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却用它雕塑出许许多多造型优美、形象可爱的艺术品。
2、欣赏《彩色羊》《大鸡》《花小狗》《娃娃鱼》《麒麟送子》
小组讨论:
①问: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②问: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
(玩具,样子很可爱)
③问:它们主要用了哪些颜色?
(红、黑、黄、绿、蓝)
三、艺术实践
模仿民间泥玩具的造型特点和色彩,创作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教师指导创作。
四、小结:
同学们,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手创造了这么多好看又有趣的民间玩具,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美的享受和欢乐。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年级美术教案10
本次活动通过模仿秀,幼儿获得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刚开始是老师示范,接下来引导了幼儿自己来想所要模仿的玩具,多数幼儿都投入到了活动中,小部分幼儿由于经验的不足,比较的被动。而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简洁明了,很好的掌握了活动的重点,在难点的突破上还需加强一定的教育措施。
领域
社会
活动类型
情绪情感
活动内容
什么玩具来了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不同的音乐,能听音乐跟随老师做相应的动作
2.积极参与活动,获得快乐的情绪情感
活动重点
学习分辨不同的音乐,能听音乐跟随老师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难点
积极参与活动,获得快乐的情绪情感
活动准备
录音机,枪、摇篮曲、汽车喇叭、飞机飞行的音乐
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活动环节
预设时间
一、观看模仿秀
宝宝们,小眼睛看老师,今天,我要给你们表演一个节目,看看我在干什么。(播放飞机的声音)
二、请幼儿来模仿动作
1.播放汽车喇叭叫的音乐
这是什么声音阿?
谁来表演开汽车的动作。
我们一起开汽车了,滴滴叭叭。
2.播放摇篮曲的音乐
这首音乐可以在什么时候放啊?
哪个宝宝会抱着小娃娃哄它睡觉?
我们一起当爸爸妈妈哄小娃娃睡觉吧。
3.播放枪声的音乐
这是什么声音啊?
哪个小朋友会用小手打枪。
我们一起变成警察叔叔来打枪。
三、音乐串烧
四个不同的音乐连起来放,请小朋友根据不同的音乐做不同的动作。
四、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玩了好多的模仿秀,好玩吗?下次我们再来模仿其他更好玩的。
1分钟
6分钟
2分钟
1分钟
四年级美术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的样子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
2.把自己最喜爱的这件玩具的玩法介绍清楚并写下来,感受玩具带来的快乐。
3.写话时要求格式正确,知道标点符号占一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的样子介绍清楚。
2.写话时要求格式正确,知道标点符号占一格。
教学难点
能够将自己最喜爱玩具的玩法说清楚,写明白。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鸭子下蛋”的玩具,奖章。
2.学生准备: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喜羊羊图片,生说喜欢的原因。让喜羊羊带大家一起去认识“我最喜爱的玩具”,引出课题。生齐读课题2遍。
【设计意图:一开始选取喜羊羊这个受欢迎的卡通人物,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而且也是为最后写话做铺垫。】
(二)介绍玩具商城里的玩具的样子
1.游戏“你说我猜”
录音播放喜羊羊介绍自己在玩具商城买到的最喜爱的玩具(鸭子)的样子,学生猜。
引出金钥匙——按照顺序介绍,能把你的玩具介绍得更清楚。
过渡:让我们带上金钥匙跟着喜羊羊区玩具商城瞧一瞧。
2.学生分组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的样子
出示玩具商城里的玩具图片,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在组内轮流介绍玩具的样子,其他三人猜玩具的名称。
3.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同学猜
4.师评价总结。
【意图:选取小朋友比较感兴趣的玩具利用游戏“你说我猜”引导学生用上金钥匙模仿喜羊羊介绍玩具的样子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也来照着说,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三)介绍玩具“会下蛋的鸭子”的玩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懂得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出玩具的样子,真聪明!现学现用。老师手上的这只鸭子不仅样子长得可爱,而且还十分好玩,想知道它怎么玩吗?
1.师演示玩具“鸭子下蛋”的玩法。
师操作,生说操作过程。师评价
2.搭档配合操作。
师随机引导,评价。
【意图:选取玩具“会下蛋的鸭子”演示它的玩法,运用时间先后顺序的关联词让学生明确玩具的玩法,让他们上台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的玩法
1.分组介绍,推选出“小小推销员”
出示要求:4人一组在组内轮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先介绍它的样子再介绍它的玩法。
2.指名生上台介绍玩具
师评价。
3.写一写
(1)出示玩具“会下蛋的鸭子”的下水文
播放录音读,明确写话的格式。
(2)学生动笔写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2)词语库大放送
老师也有个小建议:写话的时候,可以用上词语库里的词,也可以用上自己积累的一些好词,这样你的玩具就更吸引人了。
【意图:分组介绍最喜爱的玩具的样子、玩法,飞扬他们的合作能力,最后评选出“小小推销员”,提高学生表达的热情。】
(五)评价(展示台)
[意图:根据刚才写话的要求来评。先评价好的地方,再指出不足,多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写话更感兴趣。]
(六)课外拓展,延伸实际
师:今天,小朋友们课堂上的表现都很出色!相信喜羊羊会对小朋友竖大拇指的。小朋友们,其实写好一段话并不难哦,咱们下课后把自己的这篇小文章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吧!
(七)板书设计
我最喜爱的玩具
样子
玩法
四年级美术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暖色与冷色的色彩知识,体会冷暖色彩对比的美感。
2.在绘画中体验艳丽的色彩给他们带来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和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觉的能力。
重点:了解冷暖色,认识和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
难点:冷暖色在创作中的运用。
学习材料:课件、图片、油画棒、彩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公鸡图片。课件
师:大公鸡漂亮吗?你喜欢大公鸡吗?你为什么喜欢大公鸡?
1、颜色看着漂亮,供人观赏。
2、早上叫人起床。
3、能斗鸡给人乐趣等。
师:同学们真棒!说出了大公鸡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大公鸡,了解大公鸡。板书:大公鸡
二、教授新课
1、师:刚才我们看了生活中的公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家作品中的大公鸡。出示课件(艳丽的大公鸡图片)1-3幅作品
2、师:这张大公鸡画得真好看,为什么画得这么漂亮啊?生:色彩艳丽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艳丽的大公鸡。(板书课题)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小游戏,找朋友。(教师做好色块,学生摆出对比色,谈感觉)
4、师:下面我们欣赏这幅作品,这是农民画家画的《金鸡展翅》,作者怎样用颜色表现出这么艳丽的大公鸡?生:有冷色也有暖色。
5、师:请同学仔细观察作品,作品中哪些颜色为暖色,哪些颜色为冷色?哪些颜色用的有规律?看哪幅画面颜色用的精彩?
6、师:(课件展示)出示多幅大公鸡的图片:
师: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学生作品怎样用颜色表现出这么艳丽的大公鸡的?观察分析和刚才那幅图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的渐变,公鸡展示脖子的美丽,造型奇特,勇敢活泼,S造型,颜色艳丽,(提倡学生个性发挥,教师正确引导)。
7、师:这些大公鸡这么漂亮,看看老师怎样画大公鸡的。首先设计构思画一幅奔跑中的大公鸡,起稿画出大公鸡的基本形状,强调大公鸡的几个特点部位(头部大红的鸡冠,粗壮的爪子,翘起的尾巴)涂上艳丽的色彩。注意色彩的对比,过度,渐变。(然后出示已画好的艳丽的大公鸡画面)。
师:(启发学生用真实,想象,幻想,抽象多种手段来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艳丽的大公鸡,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冷暖色对比的知识)。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就运用冷暖色对比方法,用真实,想象,幻想,抽象手法画一只或多只艳丽的大公鸡。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画一幅色彩艳丽的大公鸡的创作画。
四、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生之间就如何运用冷暖色使画面更好看进行相互交流,拓展思路。
五、拓展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领域用到了冷暖色。
四年级美术教案1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8册第14课《艳丽的大公鸡》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艳丽的大公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范畴,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了解冷色和暖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作品所产生的’特有美感,并且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一学龄儿童对颜色已有初步的认识,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暖色与冷色的色彩知识,体会冷暖色彩对比的美感。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冷暖色对比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冷暖色同时运用所带给人们艳丽、热烈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产生的特别艺术效果。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冷暖色对比的美感,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意识,提高他们画色彩画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觉的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冷暖色,认识和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
教学难点:冷暖色在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听一听,说一说两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公鸡的打鸣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有关鸡的成语,让学生在特别自信,有兴趣地把所学语文知识在美术课中得到运用,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引出课题。
(二)欣赏,学生畅谈感受
通过先看一看:课件图片欣赏,了解生活中鸡的各种形态,为学生创作《艳丽的大公鸡》的动态作好铺垫;再比一比:欣赏农民画《金鸡展翅》,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由无意识地看到有意识地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冷暖色同时运用带给人们艳丽、热烈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产生的特别艺术效果。
(三)分析思考,探究感知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分三步进行:
1、利用色相环和学生一起学习色彩知识
2、欣赏冷色、暖色作品,让学生体验冷色、暖色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3、欣赏一组图片,看他们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表现艳丽的大公鸡的。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哪些颜色用得最精彩?
给时间让学生去欣赏和感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冷暖色对比所产生的美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四)、提出质疑教师示范
如果你来画一幅艳丽的大公鸡的画,你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教师进行演示,例如动态、色彩调和等。解决学生绘画中的难点。
(五)、大胆创作
通过上述环节理性的分析,结合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鼓励学生用冷暖对比的方法画一只艳丽的大公鸡。创作同时,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学生创作时,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提出自己大胆的设计。解决学生绘画中的难题,拓展学生的创造思路,渗透不同的绘画表现方法。
(六)、展示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点评,大胆展示、交流,互相学习,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运用学到的知识评价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摩与分析别人的作品,并从中学习。
(七)、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冷暖运用,并运用色彩冷暖对比创作了艳丽的大公鸡。冷色和暖色在生活中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欣赏色彩的冷暖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名家绘画、居家装饰,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四、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3部分:课题:艳丽的大公鸡;冷色与暖色的特点:冷色——凉爽、清新,暖色——温暖、热情;还有展示区。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兴趣,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地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素质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四年级美术教案14
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范畴,旨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冷暖色对比的作品所产生的美感,并且学习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地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2、教材分析:通过多幅绘画作品,向学生传达冷暖色彩的对比韵味。如颇具装饰感的农民画,精美绚丽的染色剪纸,生动活波的学生作业。画面中大公鸡栩栩如生的动态,鲜艳绚丽的色彩,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冷暖色彩对比带给人们的艳丽、热烈的美感。
学情分析: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觉到,学生在中、高年级就不愿意画画了,不是他们不会画了,而是没有找到自己认同的表现方法,从而失去了对艺术学习的信心。着重解决学生如何将真实生活中的公鸡形象通过主观的艺术加工,转化为艺术形象。解决这一教学要点,我选择了与学生共同感悟、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欣赏生活中不同动态的大公鸡和各种各样艳丽大公鸡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感悟、尝试、发现、探究农民画艺术形象的造型规律,体验冷暖色对比的美感,掌握色彩的对比,过度,及渐变的方法。最后是教师渗透给学生的艺术创作的理念,艺术创造需要个性,需要与众不同,借鉴别人长处画自己的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暖色与冷色的色彩知识,体会冷暖色对比的美感。
2:通过欣赏冷暖色对比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冷暖色同时运用所带给人们艳丽、热烈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产生的特别艺术效果。
3: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冷暖色对比的美感,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意识,提高他们画色彩画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觉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冷暖色,认识和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学习色彩的搭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难点:
在创作中正确运用冷暖色,注意颜色的规律性及随意性和冷暖搭配。
教学方法:
欣赏法、观察法、探讨法、交流法、演示法、绘画法、评价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公鸡图片,色相环。
学生用具:参考图片,油画棒,水彩笔,水粉,图画纸,美术书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猜一猜:头戴大红帽,身披五彩衣,好像小闹钟,清早催人起。(打一动物)
师:公鸡家族最近要举行一个选美比赛,想选出最艳丽的大公鸡。于是公鸡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它们今天来到了我们班,想让大家给它们涂上颜色,把它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参加比赛,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14课《艳丽的大公鸡》板书
二、复习色彩知识:
师:想把公鸡打扮的艳丽一些,我们就要复习一些色彩的知识。先让我们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色彩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吧!
1、认识冷暖色
(1)欣赏感受冷暖色
课件出示:海边景色和枫林景色
提问:你觉得你所看到的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主要有那些色彩?
海边——绿、蓝等——宁静、凉爽;
枫林——红、橙、黄——鲜艳、温暖。
师:颜色为什么会有冷暖?学生思考后回答:冷暖色是把温度的感觉同色彩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是视觉和心里的相互体验、相互关联的一种感受。
(2)课件出示色相环:
探讨、交流
①、(出示普通色相环)大家来看看哪些颜色属于暖色?哪些颜色属于冷色?
生:暖色(红、黄、橙···)生:冷色(蓝、蓝绿、深紫)
②、这些颜色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暖色(太阳、过节、向日葵···)冷色(大海、蓝天、森林、夜晚···)
③、看暖色系的画,给你什么感受?
生:······(热烈、欢快、兴奋、热闹、炎热)
看冷色系的画,给你什么感受?
生:······(凉爽、安静、冷清、寒冷)
师:红,橙,黄给人温暖感觉是暖色。蓝,蓝绿,紫给人寒冷感觉是冷色。紫红、黄绿、绿色为中性色。黑,白,灰为无色彩,暖冷色由深至排列浅变化。
(3)、判断:
(出示色卡红色)你觉得这个颜色属于冷色还是暖色?
(出示蓝色)这个呢?
(出示粉色)这个呢?
那我把两个放在一起你认为哪个颜色冷哪个颜色暖?
师:冷色和暖色是一种色彩感觉,而且冷色和暖色是没有绝对的,他们在比较中产生。
2、欣赏冷暖色搭配画(金鸡展翅)
师:我们看看冷暖色搭配使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谁来说一说你看了这幅图的感觉。)
生:冷暖色在一起给人的感觉:(艳丽、美丽、鲜艳、热烈、夺目、突出主题)作者怎样用颜色表现出这么艳丽的大公鸡?生:有冷色也有暖色。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作品,作品中哪些颜色为暖色,哪些颜色为冷色?哪些颜色用的有规律?哪些颜色用的随意?“艳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色彩、形状、姿态……
师:今天我们就用冷暖色搭配的方法来打扮大公鸡,让它们去参加选美比赛
三、观察现实中的大公鸡,注意大公鸡的动态
师:要画大公鸡首先得认真的观察大公鸡,请同学们说说大公鸡美在什么地方?它的形体有什么特点?
同桌交流(椭圆身、尖嘴巴、圆眼睛、锯齿冠、翘尾巴、短粗腿、利爪子等)
课件出示图片:大公鸡吃食、走路、回头张望、飞奔、打鸣的不同动态图。
四、欣赏学生作品
(课件展示)出示多幅学生大公鸡的绘画作品:
师: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学生作品怎样用颜色表现出这么艳丽的大公鸡的?观察分析和刚才那幅图有什么不同?
生:1、造型夸张(大公鸡的头,鸡冠身体变形了尾巴比真实的公鸡要大像彩虹还可以像……)
2、有花纹
3、色彩艳丽(颜色平涂、渐变、冷暖混色搭配、有规律的重复、随意等)
4、想象力丰富
五、教师示范
师:这些大公鸡这么漂亮,看看老师怎样画大公鸡的。首先设计构思画一幅正在走路的大公鸡,起稿画出大公鸡的基本形状,强调大公鸡的几个特点部位(头部大红的鸡冠,粗壮的爪子,翘起的尾巴)涂上艳丽的色彩。注意色彩的对比,过度,渐变。(然后出示画好的艳丽的大公鸡示范画)。
六、布置作业:
师:我们今天要为公鸡穿上漂亮的衣服让它参加比赛,为了让你的公鸡脱颖而出。在涂色时可以运用规律性也可以运用随意性,在装饰上可以大胆夸张、也可以精美细致。请同学们用真实,想象,幻想,抽象多种手段来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艳丽的大公鸡,涂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过度、渐变。
作业: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画一幅色彩艳丽的大公鸡的创作画。
七、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请赶快拿起你的彩笔画出你心目中的大公鸡并给它穿上艳丽的服装。
1、创作要求:
(1)、构图饱满有动感
(2)、线条流畅
(3)、色彩鲜艳
2、教师巡视指导
涂色时提醒运笔方向,注意色彩的对比,过度,渐变。
八、展示交流:(利用实物投影仪)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学生之间就如何运用冷暖色使画面更好看进行相互交流,拓展思路。
交流:说说被选上的大公鸡你喜欢哪一只?为什么?
师:大公鸡对这些艳丽的服装很满意,想问问大家是怎样设计的?(冷暖搭配)
九、拓展:
冷暖搭配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
十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利用冷暖对比的方法画艳丽的大公鸡,并且学会了利用色彩的对比、过度、以及色彩的渐变来涂色,希望同学们能将今天所学的冷暖色知识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你的房间设计,服装的选用、等等。做一个学以致用的好学生。
四年级美术教案15
一、本课冷色与暖色是在学生对三原色认识的基础上对色彩分类的了解。按人们视觉对自然的经验感受,色彩分为冷与暖两大调子,冷色与暖色色彩中的冷暖关系是相对的比较关系,而在两大类的内部也有冷暖对比的因素。冷色与暖色不同的色彩给你不同的心理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色彩对比比较强烈的图片,感受冷色和暖色的区别。并要求他们在绘画中运用色彩的明度变化对比和调子的表情特征绘画出能表达自己情绪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区分冷色与暖色。
2、情感目标:能够说出冷色和暖色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3、实践目标:用绘画的或拼贴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温暖或寒冷的作品。
三、教学重点:
学会区分冷色和暖色。了解艺术语言。
四、教学难点:
创作表现一幅温暖或寒冷的作品。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师准备:
色轮、色纸、以及有明显冷、暖倾向的图片
七、学生准备:
自备绘画工具冷色与暖色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老师:同学们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三原色,还记得是哪三原色吗?学生:红、黄、蓝
老师:非常好,我们的同学学的非常认真。如同我们同学的个性一样,每位同学的性格脾气都是不一样的,色彩呢他也有自己的个性。
红色她的个性火辣、奔放、热烈、温暖,让人联想到火焰、太阳。蓝色他的个性宁静、和谐,稳重、寒冷会使人联想到天空、大海、冰雪。四季给我们冷和暖的感觉,颜色也可以给我们冷暖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色彩的冷与暖》
板书:色彩的冷与暖
(二)、教授过程
1、老师: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冷色与暖色还有那些颜色给你这样的感觉呢?并说说这些颜色能使你联想到哪些物体。也可以在我们的教室中寻找。(如:红色,火焰山、酷暑)
学生:蓝色、白色、紫色是冷色。白色的雪,深蓝的夜空。大红、橙色是暖色。大红的喜字很喜庆。
(很多学生觉得黄色颜色很淡,应该是冷色,其实黄色是暖色,在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夜间露天咖啡座中画家就运用黄色来表现温暖的灯光。)
2、欣赏作品
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
老师:同学们请你们说说这些图片给人带来的整体感觉,再距离一下作品分别使用了哪些颜色。
学生: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说的非常好,现在思考一下:在表现寒冷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使用暖色吗?我们应该用哪些色彩?怎样运用?使用暖色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学生;在表现寒冷的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大面积的运用白色、蓝色,绿色等,我想也可以适当的画一点暖色来衬托冷色,比如在冰天雪地中画一个小小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可以给人更冷的感觉。
老师:说的太好了,太棒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另为老师还要告诉,同一颜色他的深浅不同也就是他的明度不同给你感觉也是有变化的。
(三)、学生作业
老师:同学们现在对色彩的冷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求选择一幅冷色系或是暖色系的作品把他表现出来。
作业要求:
1、可以选择绘画或色纸拼贴的方式表现。
2、作业的造型不要太复杂。
3、作品可以是具体也可以是抽象的。
4、可以把你的作品用色卡纸衬托强调其冷暖效果。
四年级美术教案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笔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笔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笔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简单的设计图画法,能够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笔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运用简单设计图画法设计一支新颖的笔。
教学难点:运用设计理念,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造型不同的笔、彩色纸、彩笔、油画棒、剪子、尺子。
课前作业:准备一两支你喜欢或者认为特别的笔。学生准备。
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课时:1课时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谜语:大哥说话先脱帽,
二哥说话先喝水。
三哥说话先用刀,
四哥说话雪花飘。
(猜四种学习用品)
揭示谜底:
一、钢笔
二、毛笔
三、铅笔
四、粉笔
二、新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就与笔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笔的世界了解一下各种各样的笔吧!
(一)笔的历史
1、中国的笔祖
师:你们知道中国的笔祖是谁吗?
介绍:中国笔的祖先应当是被中国文人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600——1066年左右。
我国著名的“宣”笔发明于汉代。
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2、外国的笔祖
师:你们知道外国的笔祖是谁吗?
生:钢笔
介绍:欧洲人有自己独特的书写工具——鹅毛笔
钢笔:公元700年,罗马人发明鹅毛笔,用的’是一种大鸟翅膀上的羽毛。后来人们发明了钢笔。
师:你们想不想发明一支属于自己的笔呢?
三、笔的组成部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笔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
1、笔杆
2、笔帽
3、笔头
四、欣赏各种功能的笔
这支笔握笔的地方为什么设计成这样?
师小结:起到防滑的作用。
(一)
1、可伸缩笔
师:这个设计好在哪里?
小结:可以自由伸缩,方便携带。
2、弯弯笔
这支笔的设计有什么特点?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小结:这支笔非常柔软,可以随便弯曲,方便携带。
3、折叠笔
师:这支笔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师:可以折叠,方便携带。
(二)
欣赏奇特造型的笔
1、仙人掌笔
师:这支笔有什么特点?
介绍:它有着粗厚的笔身,笔身上有仙人掌刺(用柔软塑料做的),防滑耐握,是小朋友和患关节炎人士的好帮手,还配置了一个陶土花盆,看起来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师小结:这支笔设计的即美观又实用,真是太棒了!
2、发光笔
这支笔有什么特点?
笔杆里有一盏小灯,晚上写字的时候可以照明。
3、颜色摄取笔
这是一只神奇的笔
用这支笔按下色彩扫面按钮,色彩传感器就会感知到颜色,笔芯可以写出与这个物体同样色彩的文字。
五、学习设计图制作
1、米老鼠点读笔设计图
这个设计图对笔的那些方面进行介绍?
板书:名称
功能
尺寸
材质
2、欣赏学生作品
师生分析作品
3、看这支笔这样设计合适吗?
生:设计的功能太多太复杂了,应以“书写”为主。
师小结: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加上1—2种功能。
4、欣赏教师作品
六、艺术实践
设计一支即美观又实用具有特殊功能的笔,在设计图上表明笔的名称、尺寸、材质、功能。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七、作业点评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八、拓展
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勤于动脑,做一些发明制作,还可以申请专利。
四年级美术教案1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相框的相关知识,如材料、造型、色彩、装饰、支架。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设计理念。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新颖、漂亮的小相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学习和了解相框的材料、造型、色彩、装饰及支架中包含的设计。
三、教学难点
相框作品的新颖、美观和实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具:示范用作品、课件等。
2.学具:卡纸、手工材料、课件、相框实物绘画剪贴工具纸盒等废旧材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知道大家今天都带了自己的照片,看看这是谁?这张照片被放在了哪保存?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相框你会选择哪一个?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一些简单的方法,给自己的’照片制作一个小相框。(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1、生活中有很多的相框,我们先来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些启发?
2、这里的相框实用又简单,你能找到他们的特点吗?或者说他们有什么不同?(装饰:材质,造型,色彩,图案)
3、如果自己制作相框,一定要了解相框的基础结构,是有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4、根据不同的造型,相框支撑的方法也要得当。
5、老师利用一些材料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基本相框。
6、你会用什么材料给它做个怎样的装饰?(同桌讨论1分钟)
7、想不想看老师制作的有趣的相框呢?(师说想法,用料,颜色等装饰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画二剪三粘背四巧装饰五支架。
8、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更好的点子,看看这些同学们的作品。
9、我还把他们带到了我的课堂上,你们想做一个吗?
六、学生创作与实践
1、比赛内容: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小相框来装点生活
2、要求:
(1)大胆创新,合理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设计制作。
(2)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和谐。
(3)两人合作制作一个相框。
(播放音乐,创设氛围)
七、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设计思路
(1)生活中的材料各不相同,根据材料的不同形状进行设计及装饰。
(2)根据小相框不同的摆放位置、用途进行设计。
(3)造型新颖,注意外形、色彩、图案要跟照片相配合。
2、解决问题:
(1)你在制作时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你在制作过程中用哪些手法,需要哪些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进行解决和鼓励性评八、拓展延伸在这里还有一些精美的相框。现在的相框已经不是唯一展示照片的方法了,很多普通的照片被做成了有趣的造型!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同学们的创艺却是无限的,希望用你们的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八、板书设计:
自制小相框装饰材质造型色彩图案
四年级美术教案18
知识要素:
了解三原色的组合,感受间色
技能要求:
学生调色、配色技能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三原色,发现自己表现色彩的才能
实践与创造:借助丰富的想象,创作自己喜欢的画面
欣赏与评议:从各方面去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教学重点
三原色的搭配
教学难点
画面的构思与水分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1.展示大师作品,并介绍大师生平和作品特点。
2.欣赏、讨论,交流对大师作品的.感受。
3.分析作品所呈现的节奏感。
二.实践与制作
1.教师示范水粉画的技能技巧。
2.学生临摹书本范画。
3.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
三.交流与再创作
1.允许学生按大师的用色方法进行再创作。
2.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以启发他人。
3.给画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学生继续画纸,以便再创作。
4.教师帮助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完成作业。
四.欣赏与问题
1.因作业颜色未干,面积展示时,用电吹风吹干。
2.欣赏、评论同学画的创意和优点。
3.问题:因水分的原因,三原色之间的互相衔接会产生什么结果?
四年级美术教案19
学习目标:
通过回忆和现场观察,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视觉现象。
能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较准确的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现纵深感。
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准确还原平面表现的水平。
重点难点:
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
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如街道、铁路、建筑、树木等,制作“近大远小”教具所用厚卡纸,大师的作品。
学生准备:外出旅游时的照片、绘画工具等。
学习过程:
感知与体验:
1、观看。
(1)观看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以及同学外出旅游时的照片,老师向同学介绍画面上的风景名胜,也请相片的主人向大家介绍照片中的风景,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的情境。
(2)观看西洋绘画作品,如“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达芬奇的“蒙拉丽莎”、凡高的“夜的咖啡馆”等作品,
体会画面的纵深感。
(3)观看教师制作、演示道具:先取方形纸一张,然后在纸面中间刻三条与方形的边相平行的三条线,最后折叠第四条边并将中间的方形推平,产生透视效果,以此解释“近大远小”的现象。
2、同学分小组展开讨论,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看看究竟是哪些线发生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除了“近大远小”之外,你还发现了那些透视变化。
3、游戏。
同学将自己手臂伸长伸短,用手掌遮挡住观察的视线,看看手掌离眼睛的远近与观看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教师根据同学的讨论作简要总结:
创作与表现:
1、跟画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有纵向感的道路,学生临摹。
(2)教师在道路两旁由近到远添画树木,学生临摹。
(提示:教师在学生跟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他们关注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凡是横向的物体基本上都出现了透视变化,而纵向的物体基本上都没有出现透视现象。)
2、创作练习:
(1)学生在已经画好的草稿的基础上自由添加道路两旁的景物,除了注意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以外,还要表现“近清远糊”、“近暖远冷”等效果。
(2)再做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路两旁的细节,如价格牌、自行车、行人等,将画面画完整。
评价与反思:
1、大家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大家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起欣赏作品,看看哪一幅作品最有纵深感。
2、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关透视现象的疑问,请同学和老师给予解释。
3、教师和同学共同欣赏由国画形式所表现的山水画,比较其与西洋风景画在表现远近景物方法上的区别。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四年级美术教案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Patricia Moore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6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