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函数: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熟悉常见的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 指数与指数幂运算:掌握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以及指数与对数的关系,理解幂运算的运算法则和性质。
3. 统计与概率:理解抽样的基本概念和随机事件的概率,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列举法、求公比等方法。
4. 排列组合:理解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等。
5. 三角函数: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以及它们的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等。
6. 平面向量: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理解向量的共线定理。
以上是必修三数学的知识点总结,主要是对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希望能帮助到你。
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1,且∈_.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高中数学函数的有关概念
1.高中数学函数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函数{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函数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函数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函数。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高中数学函数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4.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6.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3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已知直线过点(x0,y0),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y0=k(x-x0)。
2:斜截式:已知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kx+b
3:两点式:已知一条直线经过P1(x1,y1),P2(x2,y2)两点,则直线方程为x-x1/x2-x1=y-y1/y2-y1,但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
4:截距式:已知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为a,b,则直线方程为x/a+y/b=1
5:一般式:任何直线均可写成Ax+By+C=0(A,B不同时为0)的形式。
直线方程相关知识点
求对称图形
⑴点(x1,y1)关于点(x0,y0)对称的点:(2×0-x1,2y0-y1)
⑵点(x0,y0)关于直线Ax+By+C=0对称的点:
(x0-2A(Ax0+By0+C)/(A^2+B^2),y0-2B(Ax0+By0+C)/(A^2+B^2))
⑶直线y=kx+b关于点(x0,y0)对称的直线:y-2y0=k(x-2×0)-b
⑷直线1关于不平行的直线2对称:定点法、动点法、角平分线法
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4
裂项相消公式
(1)1/[n(n+1)]=(1/n)-[1/(n+1)]
(2)1/[(2n-1)(2n+1)]=1/2[1/(2n-1)-1/(2n+1)]
(3)1/[n(n+1)(n+2)]=1/2{1/[n(n+1)]-1/[(n+1)(n+2)]}
(4)1/(√a+√b)=[1/(a-b)](√a-√b)
(5)n·n!=(n+1)!-n!
(6)1/[n(n+k)]=1/k[1/n-1/(n+k)]
(7)1/[√n+√(n+1)]=√(n+1)-√n
(8)1/(√n+√n+k)=(1/k)·[√(n+k)-√n]
裂项相消的例子
[例]求数列an=1/n(n+1)的前n项和。
解:设an=1/n(n+1)=1/n-1/(n+1)(裂项)
则Sn=1-1/2+1/2-1/3+1/4…+1/n-1/(n+1)(裂项求和)
=1-1/(n+1)
=n/(n+1)
小结:此类变形的特点是将原数列每一项拆为两项之后,其中中间的大部分项都互相抵消了。只剩下有限的几项。
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5
线性回归方程公式
b=(x1y1+x2y2+…xnyn-nXY)/(x1+x2+…xn-nX)。
线性回归方程公式求法:
第一:用所给样本求出两个相关变量的(算术)平均值:
x_=(x1+x2+x3+…+xn)/n
y_=(y1+y2+y3+…+yn)/n
第二:分别计算分子和分母:(两个公式任选其一)
分子=(x1y1+x2y2+x3y3+…+xnyn)-nx_Y_
分母=(x1^2+x2^2+x3^2+…+xn^2)-n*x_^2
第三:计算b:b=分子/分母
用小二乘法估计参数b,设服从正态分布,分别求对a、b的偏导数并令它们等于零。
其中,且为观测值的样本方差。线性方程称为关于的线性回归方程,称为回归系数,对应的直线称为回归直线。顺便指出,将来还需用到,其中为观测值的样本方差。
先求x,y的平均值X,Y
再用公式代入求解:b=(x1y1+x2y2+…xnyn-nXY)/(x1+x2+…xn-nX)
后把x,y的平均数X,Y代入a=Y-bX
求出a并代入总的公式y=bx+a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X为xi的平均数,Y为yi的平均数)
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是回归分析中第一种经过严格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的类型。这是因为线性依赖于其未知参数的模型比非线性依赖于其位置参数的模型更容易拟合,而且产生的估计的统计特性也更容易确定。
线性回归有很多实际用途。分为以下两大类:
如果目标是预测或者映射,线性回归可以用来对观测数据集的和X的值拟合出一个预测模型。当完成这样一个模型以后,对于一个新增的X值,在没有给定与它相配对的y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拟合过的模型预测出一个y值。
给定一个变量y和一些变量X1,…,Xp,这些变量有可能与y相关,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用来量化y与Xj之间相关性的强度,评估出与y不相关的Xj,并识别出哪些Xj的子集包含了关于y的冗余信息。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必修三数学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Susan Walker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5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