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是对高中生物学科中重要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的理解和总结。它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生物问题。此外,总结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总结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不足,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1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2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3
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_,_和_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4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5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William White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4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