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必修一的核心内容,包括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普遍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实践与认识等基本概念。
2.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3. 辩证法:理解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4. 认识论:理解实践的意义,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5. 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以上知识点需要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1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也就决定了)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三决定,两意义,一体现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劳动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收入分配公平
一、分配公平是什么?
收入分配公平是,要求是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其要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注意,并不是避免收入差距的出现)
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从我国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城乡,区域,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3.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二、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增加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初次分配)
3.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分配差距(再分配)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2
国家财政
什么是财政?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一、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推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制度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的建设,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也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②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增长
③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今天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二、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债利税费)
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三、财政的支出按照具体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四、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五、影响财政的因素
影响财政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另外还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六、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七、税收的标志: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
税收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固定性,国家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的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更改(不是不能更改)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3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拓展阅读:高一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Elizabeth Clark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4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