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及解题方法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8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语言积累:学富五车、韦编三绝、目不窥园、左丘失明、举一反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文思泉涌、江郎才尽、老当益壮等。
2.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抒情、描写
3.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4. 文章内容及主旨:内容上:情景交融 结构上:总分结合(或总分 总)
形式上:卒章显志(也称画龙点睛)
主题上:积极向上 扣人心弦
5. 表现手法:对比
联想
类比
象征
修辞(比兴、对偶、夸张、拟人)
衬托与烘托(前后铺垫烘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
联想:由物及人,由景及人,因景生情。
6. 结构安排:悬念
倒叙
插叙
1-3详4略
7. 记叙顺序: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插叙(对一件事来说明,中间插入一段故事)
倒叙(从事情的结果写起,吸引读者)
8. 详略得当:突出主题,记叙主要事件及与中心相关的人和事。
9. 人物描写及作用:肖像(外貌)描写(写出人物的气质,神韵)
心理描写(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应避免概念化,需要生动有趣,个性化。)
细节描写:写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微末节,用以深化主题。
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突出文章中心。烘托气氛。渲染气氛。暗示情节。
10. 常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衬托、象征等。
以上就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住,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而不仅仅是单个句子的意思。同时,写作时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及解题方法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8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一.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月释其政政,通“征”。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亿有三千有,通“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

三.常见实词归类

1.〈〈烛之武退秦师〉〉则名微而众寡(低微)微微闻鼠有作作索索(隐隐地)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以……为边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

2.〈〈勾践灭吴(节选)〉〉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果行,国人皆劝(鼓励)劝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_未遂(实现,成功)遂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遂使之行成于吴(最终)

3.〈〈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刚、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若有作_犯科及忠善者(善良,善事)王曰:“善。”(好,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京中有善_者(擅长)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实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夹杂)

4.〈触龙说赵太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甚目似瞑,意暇甚(很)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及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以及)徐公何能及君也(赶得上)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少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shòo)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异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质(质地)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做抵押品,做人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5.〈寡人之于国也〉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兵器,代指武力)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部队)草木皆兵(士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弯”相对)直直不百步耳,是亦直也(只,不过)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钱)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去)夺喧宾夺主(压倒)

6.〈劝学〉用心一也(因,由)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用处)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财用)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虽有槁暴(pù,晒)暴暴殄(tiǎn)天物(bào,糟蹋)性情暴躁(bào,急噪)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圣心备焉(具备)备有备无患(准备)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qiáng,强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主强(qiáng,强壮,强大,健壮)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有余,有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_)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佛印绝类弥勒(极,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一、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二、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玉玦(jué)

2.旦日飨士卒(xiǎng)

3.鲰(zōu)生说(shuì)我曰

4.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

5.范增数目(shuó)项王

6.戮(lù)力

7.瞋(chēn)目

8.目眦(zì)尽裂

9.按剑而跽(jì)

10.彘(zhì)

11.刀俎(zǔ)

12.不胜杯杓(shēng)

13.沛公欲王关中(wàng)

14.毋内诸侯(nà)

15.樊哙(fánkuài)

二、通假字

1.成五采

(“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内”通“纳”,接纳)

3.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

(“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7.不者

(“不”通“否”)

8.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三、一词多义

1.【如】

①_如不能举(动词,好像)

②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2.【意】

①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②_如不能举(全、尽)

4.【谢】

①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②哙拜谢(感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5.【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6.【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7.【幸】

①妇女无所幸(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8.【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9.【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比得上)

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③故听之(所以,连词)

11.【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12.【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带领,使……跟着,动词)

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14.【击】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15.【辞】

①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动词,告别,辞别)

③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义】现在的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三、易错成语50例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

20、瞿秋白,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无产阶级革命家,现代作家、翻译家。作品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2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22、魏徵(580—643),字玄成。他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徵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述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4、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艺术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6、《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武器,故称为“杂家”。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高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词多义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David Smith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44642.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