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要点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4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

1. **实数与代数**:学习有理数、整式加减法、一元一次方程、二次根式等概念,理解数、式之间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空间与图形**: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
3. **统计与概率**: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4. 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
5. 注重实际应用,如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以上就是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的主要内容,通过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要点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4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初步认识。

(1)有理数: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6分,多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难易度属于简单。

【考察内容】复数以及混合运算(期中、期末必考计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和倒数(选择、填空)。

(2)整式的加减: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4分,题型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难易度属于易。

【考察内容】

①整式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主要是同类项的概念和化简求值

②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

③利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

(3)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一学习重点内容,主要学习内容有(归纳、总结、延伸)应用题思维、步骤、文字题,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中考分值约为1-3分,题型主要以选择和填空题为主,极少出现简答题,难易度为易。

【考察内容】

①方程及方程解的概念

②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一元一次方程。题型:追击、相遇、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打折销售、利润公式。

(4)几何:角和线段,为下册学三角形打基础

相交线和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和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和平行线是历年中考中常见的考点。通常以填空,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为3-4分,难易度为易。

【考察内容】

①平行线的性质(公理)

②平行线的判别方法

③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4分,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难易度属于易。

【考察内容】

①考察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

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球函数的值

③考察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考分值约为3-6分,题型主要以选择,解答为主,难易度为中。

【考察内容】

①方程组的解法,解方程组

②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经济问题。

(4)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8分,选择,填空,解答题为主。

【考察内容:】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等,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

②列不等式(组)解决经济问题,调配问题等,主要以解答题为主。

③留意不等式(组)和函数图像的结合问题。

(5)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分值一般在6-10分,题型近几年主要以解答题出现,偶尔以选择填空出现。难易度为中。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3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平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平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习方法,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平方就是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4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2.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1)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x+m)2=n的形式,再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①把原方程化为ax2+bx+c=0(a≠0)的形式;

②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使二次项系数为1,并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④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化为一个常数;

⑤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出它的解,如果右边是一个负数,则判定此方程无实数解。

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

(1)把x=﹣b±√b2﹣4ac/2a(b2﹣4ac≥0)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2)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公式法。

(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

①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进而确定a,b,c的值(注意符号);

②求出b2﹣4ac的值(若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③当△0时,向上平移;b0时,在一三象限;当ka2,所以c>a,同理c>b,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大于该直角三角形中的每一条直角边。

16.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①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④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2条对称轴,分别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

(3)菱形的面积计算

①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②菱形面积=ab.(a、b是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17.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都具有;

②角: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边:邻边垂直;

④对角线: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⑤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2条对称轴,分别是每组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由矩形的性质,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8.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正方形具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④两条对角线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时,正方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19.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

1、最短路线问题

在直线L上的同侧有两个点A、B,在直线L上有到A、B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存在,可以通过轴对称来确定,即作出其中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对称点与另一点的连线与直线L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

2、凡是涉及最短距离的问题,一般要考虑线段的性质定理,结合本节所学轴对称变换来解决,多数情况要作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

20.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常用的性质有:

2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1)定理1: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定理2: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3)定理3: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线法: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一种基本方法。相似的基本图形可分别记为“A”型和“X”型,在应用时要善于从复杂的图形中抽象出这些基本图形。

(2)三边法: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两边及其夹角法: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4)两角法: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特殊情形,它沿袭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从对应边的比相等和对应角相等两方面下定义;反过来,两个三角形相似也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直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利用图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边等隐含条件,以充分发挥基本图形的作用,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或依据基本图形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或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事可单独使用,有时需要综合运用,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运用,都要具备应有的条件方可。

24.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1)利用影长测量物体的高度。

①测量原理: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和“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相等”的原理解决。

②测量方法:在同一时刻测量出参照物和被测量物体的影长来,再计算出被测量物的长度。

(2)利用相似测量河的宽度(测量距离).①测量原理: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常常构造“A”型或“X”型相似图,三点应在一条直线上。必须保证在一条直线上,为了使问题简便,尽量构造直角三角形。②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便于测量的线段,利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河的宽度。

(3)借助标杆或直尺测量物体的高度。利用杆或直尺测量物体的高度就是利用杆或直尺的高(长)作为三角形的边,利用视点和盲区的知识构建相似三角形,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的性质求物体的高度。

25.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要循序渐进,通过仔细观察和想象,再画它的三视图。

(2)视图中每一个闭合的线框都表示物体上的一个平面,而相连的两个闭合线框常不在一个平面上。

(3)画物体的三视图的口诀为:

主、俯:长对正;

主、左:高平齐;

俯、左:宽相等。

26.平行投影

(1)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底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2)平行投影:由平行光线形成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如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的影子就是平行投影。

(3)平行投影中物体与投影面平行时的投影是全等的。

(4)判断投影是平行投影的方法是看光线是否是平行的。如果光线是平行的,所得到的投影就是平行投影。

(5)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叫做正投影。

27.中心投影

(1)中心投影:由同一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如物体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的影子就是中心投影。

(2)中心投影的光线特点是从一点出发的投射线。物体与投影面平行时的投影是放大(即位似变换)的关系。

(3)判断投影是中心投影的方法是看光线是否相交于一点,如果光线是相交于一点,那么所得到的投影就是中心投影。

28.扇形统计图

(1)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2)扇形图的特点:从扇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制作扇形图的步骤

①根据有关数据先算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部分圆心角的度数,公式是各部分扇形圆心角的度数=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360°.②按比例取适当半径画一个圆;按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用量角器在圆内量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④在各扇形内写上相应的名称及百分数,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各扇形区分开来。

29.条形统计图

(1)定义:条形统计图是用线段长度表示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矩形直条,然后按顺序把这些直条排列起来。

(2)特点:从条形图可以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大小,便于比较。

(3)制作条形图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③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④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30.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1)当试验中存在两个元素且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较多时,我们常用列表的方式,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再求出概率。

(2)列表的目的在于不重不漏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n,再从中选出符合事件A或B的结果数目m,求出概率。

(3)列举法(树形图法)求概率的关键在于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是一种,但当一个事件涉及三个或更多元素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形图。

(4)树形图列举法一般是选择一个元素再和其他元素分别组合,依次列出,象树的枝丫形式,最末端的枝丫个数就是总的可能的结果n.

(5)当有两个元素时,可用树形图列举,也可以列表列举。

3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1)大量重复实验时,事件发生的频率在某个固定位置左右摆动,并且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根据这个频率稳定性定理,可以用频率的集中趋势来估计概率,这个固定的近似值就是这个事件的概率。

(2)用频率估计概率得到的是近似值,随实验次数的增多,值越来越精确。

(3)当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结果个数很多,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一般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

④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Linda Taylor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44404.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