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13篇)

化学知识点总结是对于化学学科中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化学概念、原理、实验操作等。

化学知识点总结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物质结构、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
2. 化学实验操作: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等。
3.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等。
4. 化学计算和推断: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离子方程式的推断等。

在总结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列表、图示、归纳等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条理、有层次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同时,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比较、联系等方法,将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区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化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13篇)

化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物理通性:常温下,除了汞之外,都为固态;金属都有延

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大多数都有金属光泽。

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铝是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金属的化学通性:

1)能与氧气等非金属起反应;2)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3)活泼金属能与较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反应,置换出较不活泼金属。

钠:银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比水的沸点低

钠暴露在空气,表面的银白色很快褪去,与氧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4Na+O2═2Na2O

加热的条件,钠与氧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

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能放出氧气,故可用作制备O2。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以上两反应中,Na2O2既做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钠与水反应可放出H2:2Na+2H2O═2NaOH+H2↑

现象:钠浮在溶液表面上,熔成一个小球,迅速向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如果滴入酚酞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钠与酸溶液反应时,先跟酸作用,过量的钠再与水反应。

钠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例如将钠投入CuSO4溶液中,会有“浮熔游嘶”的现象,同时溶液中会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钠的保存:金属钠需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钠在自然界中以盐的形式存在,钠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以下变化: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

钠着火不能用水扑灭,一般用砂土盖灭。

铝: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铝金属不被继续氧化。4Al+3O2═2Al2O3

加热铝箔时,由于外层氧化膜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故熔化的液态铝并不滴落。

铝与强酸和强碱均能反应放出H2

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铁: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H2

3Fe+4H2O(g)═Fe3O4+4H2

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化合价都升高,表现出还原性,作还原剂。

大部分金属较活泼,故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极少数如金、铂等是以单质存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多数不溶于水(如Fe2O3、CuO),

少数如(CaO、Na2O)等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CaO+H2O═Ca(OH)2

只有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同时还放出O2

2Na2O2+2H2O=4NaOH+O2↑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金属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

如CuO+2HCl=CuCl2+H2O

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的金属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像Al2O3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金属氧化物的用途:

氧化铁可以制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氧化铝是较好的耐火材料

氧化铜是制作铜盐的原料

氧化亚铜可制造玻璃、搪瓷的红色颜料。

氢氧化物:除了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碱均不溶于水

铁的氢氧化物:均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Fe(OH)3为不溶与水的红褐色固体,由可溶性铁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制得:如

FeCl3+3NaOH=3NaCl+Fe(OH)3↓

Fe(OH)3加热可分解2Fe(OH)3=Fe2O3+3H2O

Fe(OH)2可以由可溶性亚铁盐溶液与碱溶液起反应制得:如FeSO4+2NaOH=Na2SO4+Fe(OH)2↓

Fe(OH)2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生成Fe(OH)3,现象为,白色沉淀变为灰白色,再转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方程式:4Fe(OH)2+O2+2H2O=4Fe(OH)3

氢氧化铝:

制备: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均生成盐和水。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加热能分解:2Al(OH)3=Al2O3+3H2O

盐: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水溶性,碱性,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两者可以相互转换,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Na2CO3+CO2+H2O

NaHCO3+NaOH=Na2CO3+H2O

鉴别方法:固体(加热,能分解的是NaHCO3)、溶液(加可溶性钙盐或钡盐,有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铁离子(Fe3+)的检验:加入KSCN溶液变红,说明有Fe3+。

Fe3+与Fe2+之间的转化

2FeCl3+Fe=3FeCl2

2FeCl2+Cl2=2FeCl3

明矾(KAl(SO4)2?12H2O)和硫酸铁都可作净水剂

化学知识点总结2

解有机物的结构题一般有两种思维程序:

一、有机物的分子式—已知基团的化学式=剩余部分的化学式+其它已知条件=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程序

二、有机物的分子量—已知基团的式量=剩余部分的式量=剩余部分的化学式?推断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3.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

白色沉淀证明有Cl、浅黄色沉淀证明有Br、黄色沉淀证明有I;

4.醇: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5.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有机物与NaoH反应:有苯酚羧基-COOH

与Na反应有苯酚羧基-COOH羟基–OH

钠与醇、苯酚、RCOOH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与醚(ROR′)、酯(RCOOR′)不发生反应。(羧酸与醇、酚可用NaHCO3溶液区别开,羧酸可与NaHCO3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银氨溶液用于检验醛基的存在

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作用:

1.羧酸的水溶液:沉淀消失呈蓝色溶液

2.含醛基的有机物,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3.含羟基的有机物(多元醇)生成绛蓝色溶液

用溴水鉴别时要注意:有可能是由于溴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发生萃取造成的,而且根据萃取后的分层情况也可以鉴别不同物质。

常温下,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即α氢原子)时,苯的同系物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化学知识点总结3

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规律是:

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

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氧族有:OH-、S2-、HS-、SO32-、HSO3-

卤族有:F-、ClO-

碳族有:CH3COO-、CO32-、HCO32-、SiO32-

3、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NH42+和HS-、HSO3-、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Fe3+、S2-、I-、SO32-。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

5、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④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

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

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化学知识点总结4

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反应规律

(1)对于氧化剂来说,同族元素的非金属原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就越难得电子。因此,它们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弱。

(2)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顺序相一致。

(3)元素处于高价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还原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元素处于低价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时,是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氧化剂,被还原生成H2,浓硫酸是强氧化剂。

(6)不论浓硝酸还是稀硝酸都是氧化性极强的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主要是得到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一般来说浓硝酸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常被还原为NO。

(7)变价金属元素,一般处于最高价时的氧化性最强,随着化合价降低,其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氧化剂与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一般是生成相对弱的还原剂和相对弱的氧化剂,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

化学知识点总结5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O2的电子式B.Cl-的结构示意图

C.乙烯的结构简式C2H4D.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1737Cl

XY

ZW

2.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强B.原子半径:W>Z>Y>X

C.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较Z的强

D.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的熔、沸点最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H2O都是非极性分子B.乙酸、蔗糖都是弱电解质

C.C6H6O、C7H8O一定互为同系物

D.石英、食盐、金属钠、干冰的熔点依次降低

4.现代无机化学对硫-氮化合物的研究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下图是已经合成的最著名的硫-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分子式为SN

B.该物质的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C.该物质具有很高的熔、沸点

D.该物质与化合物S2N2互为同素异形体

5.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H2S和BF3的立体结构,两个结论都正确的是

A.直线形;三角锥形B.V形;三角锥形

C.直线形;平面三角形D.V形;平面三角形

6.前四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与其所在周期数相同的元素有几种

A.3种B.4种C.5种D.6种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晶体中一定不存在极性共价键

B.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发生断裂

C.原子晶体的熔点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D.离子晶体中只含离子键,不含共价键

8.X、Y、Z为短周期元素,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的原子序数比X的原子序数多5,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多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Y<Z<X

B.Z单质与X单质直接反应可生成两种化合物

C.工业上,电解X和Y形成的化合物制取Y单质

D.Y、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互相反应

9.X、Y为短周期元素,X位于IA族,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X与Y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

C.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1

D.X2Y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11.U、V、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常见元素。Y的单质在W2中燃烧的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Z和W元素形成的化合物Z3W4具有磁性。U的单质在W2中燃烧可生成UW和UW2两种气体。X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在UW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V的单质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XW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周期______族。

(2)U元素形成的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类型可能是(填序号)__________

①原子晶体②离子晶体③分子晶体④金属晶体

(3)U、V、W形成的10电子氢化物中,U、V的氢化物沸点较低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V、W的氢化物分子结合H+能力较强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用一个离子方程式加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YW2气体通入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VW,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VW和YW2还原性较强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

12.氯化铬酰(CrO2Cl2)在有机合成中可作氧化剂或氯化剂,能与许多有机物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铬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与铬同周期的所有元素的基态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与铬原子相同的元素有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其中一种金属的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该晶胞中含有金属原子的数目为________。

⑵CrO2Cl2常温下为深红色液体,能与CCl4、CS2等互溶,据此可判断CrO2Cl2是__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

⑶在①苯、②CH3OH、③HCHO、④CS2、⑤CCl4五种有机溶剂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的分子有___________(填序号),CS2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___。

13.请完成下列各题:

(1)氢负离子H-基态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

(2)下列变化:H-(g)=H(g)+e-吸收的能量为73kJ•mol-1,H(g)=H+(g)+e-吸收的能量为1311kJ•mol-1l,则氢负电子H-的第一电离能为___________。

(3)氢原子能与许多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右上图中“•”代表原子序数在1到10之间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去价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成键价电子,短线代表一个化学键。如H2O表示为:

①写出A、B两种分子的立体结构及其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________,________。

②C、D与A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且A、C、D三种分子的中心原子属于同族非金属,试推测由A、C、D构成的三种纯净物中沸点最高的是________(填A、C、D),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HN3称为叠氮酸,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N3-也被称为类卤离子。用酸与叠氮化钠反应可制得叠氮酸。而叠氮化钠可从下列反应制得:NaNH2+N2O=NaN3+H2O。HN3、浓盐酸混合液可溶解铜、铂、金等不活泼金属,如溶解铜生成CuCl2-。铜和铂的化合物在超导和医药上有重要应用,Cu的化合物A(晶胞如图)即为超导氧化物之一,而化学式为Pt(NH3)2Cl2的化合物有两种异构体,其中B异构体具有可溶性,可用于治疗癌症。试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N、S、P的第一电离能(I1)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3)HN3属于___________晶体,N3-的空间构型是_____,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写1种)。NH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其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______。

(4)CuCl2-中的键型为___________,超导氧化物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治癌药物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结构与性质练习5参考答案

1、B2、B3、D4、B5、D6、C7、C8、C9、D

11、(1)N≡N第4周期,第Ⅷ族;(2)①③;

(3)CH4NH3NH3+H3O+=NH4++H2O;

(4)3SO2+2NO3-+3Ba2++2H2O=3BaSO4↓+2NO+4H+SO2

12、(1)1s22s22p63s23p63d54s1K、Cu4;(2)非极性;(3)①③直线形

13、(1)1s2;(2)73kJ•mol-1;(3)①根据判断分子结构的理论可以判断出A为三角锥形,中以原子采用sp3杂化,B为平面三角形,中心原子采用sp2杂化。②A的沸点最高,A中存在氢键,C、D中不存在氢键。

14、(1);(2)N>P>S;(3)分子,直线,CO2(N2O、CS2,写1个即可),sp3;(4)配位键(共价键也可)YBa2Cu3O7;

高考化学公式实验常见公式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8.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10.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1.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2.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4.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5.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6.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17.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18.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

19.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2NaOH=Fe(OH)2↓+Na2SO4

20.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2H2O+O2=4Fe(OH)3

21.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Fe2O3+3H2O↑

22.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6NH3?H2O=2Al(OH)3↓+3(NH3)2SO4

23.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24.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25.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Al2O3+3H2O

26.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Fe=3FeCl2

总结高考化学知识点

1、掌握一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五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六方程(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①CH:C2H2和C6H6②CH2:烯烃和环烷烃③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④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3、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4、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种类最多。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7.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因为N2形成叁键。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如NaCl。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16、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17、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如SiO2。

18、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一些高价金属的氧化物反而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等反而属于酸性氧物,2KOH+Mn2O7==2KMnO4+H2O。

19、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它的负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但氟无正价,氧在OF2中为+2价。

20、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都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而无阴离子。

化学知识点总结6

1、乙酸的分子式:C2H4O2,简写为CH3COOH,(羧基),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熔点:16.6℃,沸点:117.9℃。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

乙酸含有的羧基官能团决定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

2、羧酸:在分子里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接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羧酸。一元羧酸的通式:R—COOH,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nH2nO2。

3、羧酸的分类:按羧基的数目: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根据分子里的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按烃基不同:脂肪酸、芳香酸;按C原子数目: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

4、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较普遍,羧酸既存在同类的同分异构体,也存在羧酸与酯的同分异构体。

5、羧酸的化学性质:由于羧酸的分子里都含有羧基,羧基是羧酸的官能团,它决定着羧酸的主要化学特性,所以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有:酸的通性,酯化反应。

6、酯的结构特征:酯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酯的特征结构是-COO-,羧酸酯的一般通式为RCOOR′由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酸酯化反应得到的酯,可以用通式CmH2m+1COOCnH2n+1(或CnH2nO2)表示。与饱和一元羧酸为同分异构体。

7、酯的物理性质: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酯的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8、酯的同分异构现象:酯的同分异构现象一般要比其他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更复杂,除酯类产生同分异构体外,酯与羧酸等物质之间也能产生同分异构体。如C4H8O2的一部分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OOH、HCOOCH2CH2CH3、CH3COOCH2CH3、CH3CH2COOCH3

9、酯的化学性质:乙酸的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酯类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就是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化学知识点总结7

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化学知识点总结8

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1.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⑴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0℃)”、“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注意催化剂的使用

⑴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有:“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⑵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有: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

⑶氧化铝做催化剂的实验有: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和“石油的蒸馏实验”。⑵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和“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注意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注意搅拌

注意不断搅拌也是有机实验的一个注意条件。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也称“黑面包”实验)(目的是使浓硫酸与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时间内急剧反应,以便反应放出的气体和大量的热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体物质快速膨胀)、“乙烯制备实验”中醇酸混合液的配制。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⑴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⑵石油蒸馏实验。

8、注意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⑴如甲烷、乙烯、乙炔的制取实验中可将可燃性的尾气燃烧掉;⑵“溴苯的制取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可用冷却的方法将有害挥发物回流。

化学知识点总结9

广东高中语文会考必考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F设问G反复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广东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二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

2.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是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4.我国四大区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广布的是西北地区.

5.我国的钾肥厂分布在察尔汗盐湖附近.

6.我国的岛屿是台湾岛.

7.位于黄河下游的两大油田是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

8.在香港和澳门的中国血统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广东。

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三

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广东高中历史会考必考知识点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4~18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

(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世界史重要的国际组织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18,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

(2)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1)组织演变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俄、普、奥三国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接着又成立四国同盟(包括英、俄、普、奥四国),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

(2)主要活动: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了革命。②18,意大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神圣同盟决议由奥地利出兵镇压革命。③1823年,俄国唆使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派兵远征拉丁美洲,镇压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由于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干涉计划未能实行。

(3)瓦解: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同盟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同盟开始瓦解。

(4)性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带有封建性、反动性的政治军事同盟。

3、国际联盟

(1)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3)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4)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6)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4、法西斯同盟

(1)形成: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②德日签订《——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2)活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军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规模。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建立: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对苏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主要活动: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

(3)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

1.分封制

内容:①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卫王室。

②各诸侯国承认周王的,并承担随王出征、纳贡和朝聘等各种义务。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特点:①周王是全国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诸侯国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明确。

③层层分封,确立等级秩序。

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2.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地结合;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A

1.始皇帝的来历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万世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权的至高无上

①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名号制度、皇帝的权利、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军国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特点: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1.4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B

1.中央官制

(1)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2.郡县制

(1)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郡、县、乡、里”地方官僚机构。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巩固。

1.1.5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B

1.建立: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3.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4..影响

(1)直接:秦朝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从而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2)深远: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C

1.目的: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建立中朝、设刺史。

②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王

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1.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B

1.名称、职能: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意义:(1)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2)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B

1.明朝的内阁

设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权利越来越大,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评价: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权限: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特点: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

(3)意义:军机处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1.1.9君主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①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③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1.2.1从1840到19列强侵华的史实A

1.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南京条约》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中国近代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等,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权益。

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所为。

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在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1)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2)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严

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为挽救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发动战争的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战争经过:19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进而攻陷北京。于1901年9月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影响: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A

1.虎门硝烟的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主要史实:义和团向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发起猛烈进攻。

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化学知识点总结10

重点短句

1.slideonabananaskin在香蕉皮上滑倒

2.bumpintosomeoneelse撞到别人

3.roundacorner在拐角处

4.falldown掉下

5.becruelto…对…残忍

6.attimes有时,常常

7.becontentwith对…满意

8.badlyoff(worseoff)贫困

9.astonishuswiththedeepfeelings

用深厚的感情打动…

10.beborninpoverty出生贫寒

11.becomefamousfor变的有名

12.aparticularfromofacting一种特殊表演方式

13.hisentertainingsilentmovies他滑稽无声电影

14.bewell-knownthroughouttheworld举世闻名

15.wearworn-outshoes穿着破鞋子

16.carryawalkingstick拿着手杖

17.asocialfailure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失败分子

18.overcomedifficulties克服困难

19.beunkindtosb对…不好

20.aboiledshoe煮熟的鞋子

化学知识点总结11

总结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3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7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9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12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1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14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15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16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17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18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化学计算中的巧妙方法小结得失电子守恒法、元素守恒法、电荷守恒法、最终溶质法、极值法、假设验证法等。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详解之同质异化法

为了消灭老鼠,人们制作了捕鼠夹。别看这/!、小的捕鼠夹.它的设计还颇费匠心呢!老鼠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让人们.捕杀,因此要先想办法引诱它出来。于是,人们就为老鼠准备了喜欢吃的食物作为诱饵。当然,也可以在诱饵中混进能毒死老鼠的药物,但是药物的毒性毕竟不会那么快的反应出来。有些地方经常使用老鼠药来毒死老鼠,未被发现的鼠尸就会腐烂发臭,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最好是原地杀死它。出于这种需要,人们把诱饵安上连接弹簧的挂钩,让贪吃的老鼠触动挂钩,由于弹簧的反作用力,挂钩突然松开,夹子夹住老鼠,从而达到捉住老鼠并杀·死它的目的。

从对制作捕鼠夹的思维流程的解剖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其实有许多物品是通过这样的思考方法而产生的。我们用的电子计时笔,就是一例。电子表作为表的功能出现,主要是计时,而笔的主要作用是书写。这两者从表面看好像毫无关系,但实际上有一种潜在的联系。因为用笔书写时,往往会想到写了多少时间,写到什么时候为止,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等等。因此,制作者就把这两者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将电子表装在笔杆中,电子计时笔就诞生了、

“水泥肥料”的发明也是如此。澳大利亚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在收获季节里,人们发现一片甘蔗田的甘蔗产量竟提高了50写,这是怎么回事呢?回想起来,原来在甘蔗栽种前一个月.有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里。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正是水泥中的硅酸钙使那片酸性土壤得到了改良,这才提高了甘蔗的产量。于是,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就此问世。

从上述几例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对现有的各种发明,积极运用新的知识或从新的角度来加以观察、分析和处理,A生立造性成果,这就叫做同质异化。

化学知识点总结12

1.碱性物质:

①碱性:NaOH、NH3·H2O、NaHCO3、Na2CO3、NaAlO2、Na2SiO3等

②碱性+氧化性:Na2O2、NaClO、NaNO2、Fe(OH)3等

③碱性+还原性:Na2SO3、Na2S、Fe(OH)2等

2.酸性物质:

①酸性:HCl(稀)、H2SO4(稀)、H2CO3、NaHSO4、AlCl3、NH4Cl等

②酸性+氧化性:HNO3、H2SO4(浓)、HClO、FeCl3、CuSO4等

③酸性+还原性:H2S、H2SO3、HI、FeSO4等

3.中性物质:

①中性:Na2SO4、CaCl2、Ba(NO3)2等

②中性+还原性:NaI、KBr等

如果反应物都是碱性物质,它们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仅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只需要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就可以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例如:Na2O2+Na2S+2H2O=4NaOH+S↓

同理,如果反应物都是酸性物质,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就可以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例如:2FeCl3+2HI=2FeCl2+2HCl+I2

当然,如果是酸、碱性物质与中性物质反应时,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发生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

例如:CaCl2+Na2CO3=2NaCl+BaCO3↓

H2SO4+Ba(NO3)2=BaSO4↓+2HNO3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2NaI+Na2O2+2H2O=4NaOH+I2

2NaI+2FeCl3=2FeCl2+2NaCl+I2

在高中涉及的反应中,难度较大的是以下两类反应:

①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与既有碱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

②既有酸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与既有碱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

这两类反应我们既要考虑复分解反应又要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书写时应该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优先原则,再考虑复分解反应。

例如:

⑴2FeCl3+Na2S=2FeCl2+2NaCl+S↓

⑵H2S+NaClO=NaCl+S↓+H2O

⑶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⑷6HI+2Fe(OH)3=2FeI2+I2+6H2O

化学知识点总结13

1.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1)、水作氧化剂

水与钠、其它碱金属、镁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碱:

水与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

水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水煤气”:

铝与强碱溶液反应:

(2)、水做还原剂

水与F2的反应:

(3)、水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水电解:

(4)、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2.水参与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水合、水化:

水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酸性氧化物化合成酸。(能与二氧化硅化合吗?)

水与氧化钠、氧化钙等碱性氧化物化合成碱。(氧化铝、氧化铁等与水化合吗?)

氨的水合、无水硫酸铜水合(变色,可检验液态有机物中是否含水)、浓硫酸吸水、工业酒精用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馏以制无水酒精、乙烯水化成乙醇

(2)、水解:

卤代烃水解、乙酸乙酯水解、油脂水解(酸性水解或皂化反应)、水与碳化物——电石反应制乙炔、盐类的水解、氮化物水解、糖类的水解、氢化物——氢化钠水解

3.名称中带“水”的物质

(一)、与氢的同位素或氧的价态有关的“水”。

蒸馏水—H2O重水—D2O超重水—T2O双氧水—H2O2

(二)、水溶液

氨水—(含分子:NH3,H2O,NH3·H2O,含离子:NH4+,OH-,H+)

氯水—(含分子:Cl2,H2O,HClO,含离子:H+,Cl-,ClO-,OH-)

卤水—常指海水晒盐后的母液或粗盐潮解所得溶液,含NaCl、MgCl2、NaBr等

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1∶3)

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1∶3)

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

(三)、其它水银—Hg水晶–SiO2水煤气—CO、H2的混合气、水玻璃—Na2SiO3溶液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化学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Linda Taylor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44398.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