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是关于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概括。它涵盖了生命的基础知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生命科学的意义和价值等多个方面。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生物学知识的脉络,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中,学生们需要重点关注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的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健康与疾病等重要主题。此外,对于实验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以及生物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不断回顾和巩固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中考,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生物学的价值和作用。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1
一、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
万种,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河蚌,乌贼,石鳖、扇贝、文蛤。
3、贝壳是由
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动物用足运动,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同时完成摄食。(河蚌的运动器官是斧足)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①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贝壳;②运动器官是足。
节肢动物
5、蝗虫的身体分为
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有3个单眼,1对复眼,一对触角,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和呼吸有关,体表有气门,蝗虫用气管呼吸。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6、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生长,因此会出现蜕皮现象。
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
1对触角,一般有2对翅,3对足。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原因是具有翅。(如蝗虫、七星瓢虫、蜜蜂等)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9、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蜜蜂、蚊蝇、蝴蝶、蜘蛛、蜈蚣、蝉、虾、蟹、蜱虫
等。
二、鱼
1、现存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两类。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原生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鲢鱼的鳍有
5种7片,分别是胸鳍、腹鳍、背鳍、尾鳍、臀鳍。(胸鳍、腹鳍和背鳍能维持身体平衡,但背鳍起到关键作用。)尾鳍既是前行动力,又决定身体的运动方向。
4、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5、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因为鳔能调节比重。
6、石斑鱼的幼体是
雌性,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转变为雄鱼,有性逆转的现象。
7、鱼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点是:1、能在水中呼吸;
2、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8、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9、鱼是靠
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故鳃为鲜红色。
鳃丝既多又细,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11、鱼的特征:1、生活在
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青蛙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
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和种类少的原因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生活在水中,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
4、环境变化对两栖动物繁衍的影响:导致两栖动物生殖和繁育能力下降。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水受到污染。
四、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鸟卵的结构: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DAN上有许多基因。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三、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四、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因为这样,后代换遗传病的几率加大。
五、人的性别遗传
1、人类的性别,一般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_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__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_Y时为男性。
2、女性排出一个含_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是含_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六、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3
1、藻类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阴湿处,全身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吸收水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无输导组织
2、苔藓类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有假根,其固定作用,不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只有一层细胞,容易受到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侵害,可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卷柏可供药用,满江红可当作绿肥和饲料,古代的大型蕨类是形成煤的主要植物
4、被子植物也就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种子植物
5、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根发育成根(首先突破种皮)
6、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部位是胚乳,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部位是子叶
7、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完整植物体(幼苗)
8、松鼠的球果、银杏的白果是种子而不是果实
9、单子叶植物的叶片多为平行叶脉,双子叶植物叶片多为网状叶脉
10、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水分
11、种子萌发必须具有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完整的胚,且自身不处于休眠期
12、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吸水→营养物质的转运→胚根最先长出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连接根和茎,胚芽最后长出发育成茎和叶
1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的细胞生长使体积变大,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的是根尖的伸长区
14、叶原基→幼叶→叶,芽原基→芽→枝条,芽轴→茎
15、缺氮肥,叶片发黄瘦小,缺磷肥,植株矮小,叶片暗绿色并伴有紫色,缺钾肥,茎秆细弱易倒状,叶片边缘暗褐色,呈焦枯状,缺硼肥,植株就会只开花不结果
16、传粉的概念: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受精的概念:进入胚珠内部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
17、葵花籽、玉米粒、豆角是果实,西瓜子、南瓜子、绿豆是种子
18、空缺粒现象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遇到阴雨天气,因传粉受到影响造成果树减产
19、子房→果实,子房壁→果实皮(可食用部分),胚珠→种子,受精卵→胚,珠被→种皮,受精极核→胚乳
20、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根吸收水的同时也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21、植物所吸收的水大部分由蒸腾作用散失(气孔),小部分参与光合作用
22导管位于木质部(内),由下向上运输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
筛管位于韧皮部,由上往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23、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的原因是具有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
24、蒸腾作用的意义:①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②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植物被灼伤;③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25、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只有少部分水用于光合作用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Christopher Turner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4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