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是指每天记录自己在阅读书籍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读书日记,可以回顾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梳理自己的思想历程,同时也可以与其他读者交流分享。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为《论语》的书,其中一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深思。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不要强加于人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工作中也要时刻保持这种态度,尊重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在读书日记中,我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还会对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此外,我也会将书中的知识和经验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应用。
总之,读书日记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梳理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读书日记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非常喜欢看书,这全都归功于我的妈妈。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家里悠闲地看电视,妈妈回到家,甩给我一箱沉甸甸的东西,我迫不及待地边拆边说:“是不是网上买的我最爱的肉松饼呀?”妈妈笑笑说:“你这个小吃货啊,这箱可是20本马小跳系列的书,是伟大作家杨红樱写的哟!”我嘟着嘴,说:“书有什么好看的。”妈妈就说:“不信你看看。”我半信半疑地拿出一本书《同桌冤家》,看了起来,哇,真好看啊,我几分钟就入迷了。爸爸过来了,说:“你怎么还没去上辅导班呀?不是2点开始上课么?现在都已经两点二十了,还有工夫在这看闲书?”我这才醒悟过来,慌慌张张地背起书包出门了。
放学回来的路上,我好像被书迷住了,又拿出了我心爱的书看了起来,害得我差点儿被栏杆撞了一下,幸亏我身旁的电瓶车车主提醒了我。到了家里,我吃了晚饭后,便去睡觉了,我躺上床,就想:那本书不是没看完吗?现在看吧,于是,我悄悄地爬下床,谁知,手电筒的电没了,我只好把它拿去充电,去拿另一个手电筒,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这时,妈妈把门打开,我像只兔子似的,“窝”进了被窝,当时,这都被妈妈看在了眼里。妈妈生气地说:“快去睡觉,别像个幽灵似的跑来跑去。”虽然我爱书还被妈妈骂了一顿,但是我仍然爱看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我更应该这样做!
读书日记2
谈起我的读书经历,那可是说来话长。请让我给你娓娓道来。要知道,不光现在,就是以前我也是一个地道的书迷呐!
我最早读书大概是从幼儿园中班开始的,读的书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感觉不像刚开始那样有趣了。可是对于妈妈的那些名家的长篇大作我却看不懂。于是,有一段时间我不怎么看书。
上学以后,我见的多了,懂的也多了。我又开始大量的看起书来,书的选择范围广了许多:看《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惊心动魄,看《金银岛上的少年》又让我不得不佩服那些少年的勇气。我看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杨红樱的小说我一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后来,在妈妈的推荐下,我开始接受那些大部头的世界名著。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也更加吸引我。每天我是废寝忘食的看书,走路也捧着一本书看,甚至有一次看书入迷了,一头撞到了电线杆上。还有一次,我一边看书,一边上楼,都过了家门还浑然不知,直到上不动了才知道走过了。虽说看的快但基本上都是囫囵吞枣,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猜,猜不出来就跳过去,遇到难懂的,不好看的,我就直接整段整章地跳过去,都看完后有时间再回过头去看第二遍。就这样我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神秘岛》等等,这些书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向同学借的。这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到了那里不仅可以有很多的书可看,走时还可以选两本书归我所有。这段时期,我看了很多书,存书也越来越多。这段时期我称为“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是我最快乐的时期,每天我都在跟不同书中的不同人物进行交流如果我是鲁滨逊我会怎么做,如果我发现了一座金银岛我该怎么办。
在这之后,就是我的“灰色时期了”我的眼睛因为看书姿势不好和时间过长,近视了。并且度数还在飞速上涨。妈妈封了我的书柜。但是我在学校还能看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书,妈妈管不住。在学校看书缓解了我的读书瘾。所以,我只要见到同学拿书,就会千方百计的去借。我对书的喜爱程度在班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总之,书的海洋让我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丰富多彩。
读书日记3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是我喜欢的名言。因为我特别迷恋书,妈妈不在家时,看书;难过的时候,看书;甚至写作业时也偷着看书。如果我一天没有看书,那么晚上,你可能就会看见我的卧室里就会透出一两束灯光。好了,先不说这些了,说说我的读书经历吧。
在我上幼儿园时,我就开始阅读《启蒙》、《幼儿画报》一类的书了。上大班的时候,老师一讲到牦牛,我就接老师的话茬,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牦牛生活习性、用处。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直到老师不让说了,我才极不情愿地撅着小嘴巴停了下来。到了一年级,我就不再读这些小儿科了,开始到一个绘本馆里借书。《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个科学发明》、儿童百科《小牛顿》系列……大量的知识向我的大脑涌来,使我的大脑成了一个小型的知识库。到了二年级,我越发强烈的意识到这个知识库的重要性,我便开始读各种各样类型的书,有文学类的、科幻类的、科技类的,甚至连白话文也读。我喜欢读书,爸爸妈妈也支持我读书,于是我便有了坚强的后盾。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邮局看一个书的展销会,在那里我看到了好多书,如果可以随便看这些书的话,那这儿就是我的.天堂。我仔细地看这儿有什么我最爱看的书。我看到了一套装订精美的《儿童百科全书》,如获至宝,我马上向爸爸妈妈申请,爸爸妈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我的书架上又多了三本书。三年级,班上又掀起了一股“《查理九世》热”,我也是其中的一员,那时,我们一直在寻找没看过的《查理九世》,直到把已经出版了的《查理九世》看完才肯罢休。四年级了,从三年级就留下的窃读习惯非但没有改,反而还变本加厉了。在黑夜里的窃读,手电筒、电话、台灯等十八般武艺全部登场。虽然全部上场了,可还是总被爸爸妈妈发现。可我却愈挫愈勇,努力想出新招不再被爸爸妈妈发现。
这就是我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记载了我关于读书的快乐与艰辛。最后,我要对大家说:书香伴我成长!
读书日记4
接下来,我们针对刚才所列的五种读书日记形式详细说一下。
1、摘录式读书日记
摘录式读书日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
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日记
索引读书日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点亮小桔灯》作者金波,是金波爷爷80岁的.时候写给小读者的。
(2)抄录原文读书日记
抄录原文读书日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例如:摘抄《蓝喜鹊》中,“秋风像一把梳子,一夜工夫,满树的叶子都被梳掉了,那些书显得瘦了许多”。
2、提纲式读书日记和简缩式。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日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当然,孩子们在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后,这个写法就会变得很简单。因为无论是那种写法的根本都在于,已经熟练了解原文,并能够提炼重点内容。
3、心得式读书日记
心得式读书日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日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这种写法伴随着孩子成长,不仅在小学,甚至在有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也选用了这样的方式和写法。
4、仿写式读书日记
这种读书日记,是难度较高的一种,对于中低段的小学生来说,不建议过早涉入。但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好句子,可以适当的仿写。
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了调高阅读效率,为写作打好基础。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朋友们通过写阅读笔记的方式,积累大量的有效阅读量,今后,你们一定能成为“下笔如有神”的大作家。
读书日记5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安徒生童话》,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丑小鸭》一文。
丑小鸭原是一个不知来历、被遗忘在一棵牛蒡底下的天鹅蛋,一只母鸭把他当作一只鸭蛋孵化出来。他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因为长得太丑,就处处挨啄、挨欺负。大家还都嘲笑他。后来一天比一天更糟了,大家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鸭妈妈都开始讨厌丑小鸭。鸭儿们咬他,小鸡们啄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踢他。终于他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离开了养鸡场。可是外面的世界也并没有让丑小鸭感到快乐。他又一次被野鸭嘲笑,被老母鸡、雄猫为难,被女主人用火钳夹,还险些被猎人用枪打死,差点儿被野狗吃掉,忍饥挨饿。
可是,丑小鸭面对苦难,并没有绝望,而是始终努力地奋斗,这一切是因为他心中拥有一份崇高的理想。就是这种理想使他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
故事的结局很好,我为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感到高兴,妈妈告诉我,更应学习他坚持不懈、满怀希望、不屈不挠、争取幸福自由的精神。
读了《丑小鸭》后,妈妈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有理想,并依靠自己的坚定信念,为之努力奋斗,即使有困难也不要紧,因为困难总会过去的,奋斗后得来的是幸福的甜果。
虽然我不太懂,但我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我都会更加努力的。
读书日记6
最近我读了一本万巴写的《捣蛋鬼日记》,因为万巴小时候就是一个捣蛋鬼,所以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这本日记体小说。
《捣蛋鬼日记》这篇故事主要内容是捣蛋鬼加尼洛做了很多大人认为不能做的事,但对于我们这些小孩来说,并不像大人那样认为这就完完全全的.错了,他只是好心办坏事。比如:有一次,加尼洛想让一只笼中小鸟能自由的在天空中飞翔,于是打开鸟笼,放飞小鸟。可是,没想到刚飞出的小鸟在地毯上拉了一坨屎,一只小猫可能知道地毯是主人的心爱之物,就扑上去把小鸟咬死了。加尼洛很气愤,他觉得小猫太残忍了,决定惩罚它。于是,他提着小猫来到水龙头下,大开冷水,冲得小猫奄奄一息。小鸟和小猫的主人回来了,非常生气,就把加尼洛赶了出去。
在我们眼里加尼洛善良、可爱,对新事物都很好奇,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想让小鸟取得自由,想让小猫为自己做错的事情付出代价。可是大人们却认为加尼罗是在闯祸,所以,大人和小孩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甚至没有共同语言。
那么,我想对大人们说:爸爸,妈妈,请你们在批评我们时,能多多换位思考!当然我们也会尽量做到最好,更多地得到你们的鼓励!我们可不愿意做制造麻烦的“捣蛋鬼”。
读书日记7
凝视着封面上这张淡黄色的照片,安妮面带微笑并显得非常的平静,给人以柔美而坚定的力量,丝毫没有给人痛心的感觉。不知大家看到这张照片,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呢?
早就听说《安妮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犹太小女孩在二战期间躲藏在荷兰的避难所期间所写的日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肆疯狂的屠杀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惨剧,一个小女孩在避难所还能有平静与祥和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刚过完13岁生日的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开始了长达25个月之久的避难生活,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有所活动。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家人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安妮的日记里很少会看出这个十四岁女孩悲观的情绪,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她在如此狭促私密的空间里制造各种节日里的氛围,欢快地接受亲人及朋友的礼物,精心准备其他人节日的小礼品,在言语间能够看出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丝毫看不出绝望的情绪。从各种小细节里,我几乎感觉不到安妮正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处境,一个随时丢掉性命的局面。看到这里我豁然明白了为什么封面上的小安妮是面带微笑与平静的表情。
同样是十四岁,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比起安妮生活环境条件好的不只是千万倍,我感谢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及我身边的每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都能像安妮一样时刻保持着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翻开《安妮日记》,致敬这位十四岁的女孩吧,她会给我们希望与力量。
读书日记8
我从小到大读过许多书,有漫画书,有神话故事,也有许多推理小说,这些书中的故事经常使我忘记时间、忘记了吃饭。
记得有一次,我吃完中饭就跑到我家附近的博库书城里去看书,我平常在这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钟头,总是要爸爸去找我,我才知道该回家了。这一次也不例外,一本、两本,我看书看得很快,一会儿,一本书就被我看完了,正当我看到精彩的片段时,爸爸来叫我回家吃饭了。我嘴上说马上就好,可手上还捧着书津津有味的看着,直到爸爸对着我的耳朵说吃饭了,我才依依不舍的放下书,跟着爸爸走出书店。在回家的路上,爸爸笑着对我说:“我看你能从书店开门看到书店关门为止,真是个‘小书虫’啊!”我看冒险的故事书时,当书中的主人公险些被海啸吞没时,我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好像面临大海啸的人就是我自己一样;当读到主人公们顺利找到宝藏时,我也会情不自禁的兴奋起来。当读到好笑的地方我又会忍不住笑出声。
书使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但也正因为这些书才使我的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棒。书永远是我的好朋友,好老师。
大门,那时妈妈把一本书给了我。我拿起一看,发现里面夹着许多糖,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笑了,告诉我:“这书如同糖,你爱看、它,就像在吃蜜,快乐无比。我希望你好好学习,多读好书!”那时我还小,迷迷糊糊的听懂了妈妈的话。
接下来,我上了小学,更喜欢看书了。那时,我刚转到始版桥小学,对这儿的一切都不熟悉,我总是文文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书。书成了我孤独时的好伙伴,我贪婪的读着,总是看不够。后来,我有了玩伴,但从不影响我对书的’喜爱。中午,困难班,只要有空,我都会问同学借书看,甚至连吃饭也看。
现在,我已经六年级了,随着年级的增高,我的压力也变大了。不过有好书陪伴,我天天都轻松自在,快快乐乐的。开学的第一天,我又看完了一本书——《奇幻王国历险记》。我总能从书中得到知识。你瞧,我是不是变聪明了?
惠普尔曾说过: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我相信我一定会多看书,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读书日记9
我依稀记得当年是学过狂人日记这篇课文的,但是印象全无了,又或许是一贯的删减版吧,这次重读之后心里的震撼程度不亚于知道原来小时候学的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磨出脚印的事情是假的。
最重要的一点发现,那个人似乎是得了精神病,当然其实是千百年来少数没有的病的人,鲁迅假借这个精神病的口说了很多话,例如吃人、凶狠、赵家的狗,于是大家都说他疯了。可是《狂人日记》的’开头是这样说的,那人得了病后来好了,还补了道台也就是当了不小的官,所谓狂人日记是得病期间写的,于是我被彻底震惊了,原来这个人曾经醒来过后来居然又昏沉沉的睡去了——鲁迅万难毁坏的铁屋子里又多了一个沉睡的人。他一定是故意睡去的,因为他发现醒着很累睡着却很舒服,他发现的一切都被别人说成是精神病于是他干脆就把自己变得跟大家一样有病,于是乎这个人居然就能去补了个道台。
吃人不可怕,不要说这是比喻就算是真的吃人我们也做过不少,易子而食居然是出现在中国最古来的典籍上,黄巢大军随时把随行的农民舂成肉泥当军粮,李自成也曾把了明朝的福王和鹿一起煮了吃,名曰福禄宴。这些虽可怕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狂人自己说也许自己也吃过妹妹的肉,读到这里我算是真正领略的鲁迅拿笔做钢枪,他这话真的是戳到了每个人心里。吃人者也被吃,自己不经意的时候或许也吃过人,只是自己没有仔细去想过。
狂人的下场是最好的,不但没死还做了官,很多人都死了,孔乙己死了阿Q也死了,连那个吃了血馒头的也死了,鲁迅从不畏惧死亡,他直面的是最血淋淋的人性和最丑陋的劣根性。也许这世上本该有很多狂人,只是后来那些狂人的病竟一一都被治好了。
秋有肃杀之气,人类的许多病都被治好了,尤其是矫情这病,我竟许多年没见过矫情这病了。林黛玉有择席之病葬花之行焚稿之心命断之泪,恐怕这矫情也算是冠绝古今了。欧阳修也矫情,听到刮风于是写了《秋声赋》。我的矫情病早被穷这种更强大的病给以毒攻毒给治好了,不过秋风瑟瑟我虽不会写秋声赋,写点读后感还是可以的。
读书日记10
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负担,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灵魂的荆棘?是刺破心灵的的暗礁,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还是时代的诡异?读到《狂人日记》,我不禁浮想联翩。
《狂人日记》中记叙了“人吃人”的灾难,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谁会知道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人的阴谋。麻木的肢体,被俘虏的意志,被摧毁的精神,一个个眼神呆滞,时代的黑暗使他们蜕变了,蜕变的狠毒、无知,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的藤蔓所缠绕,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肉体,被驾驭的思维,被溶解的顽强,俨然一副野兽的样子。而时代的’里程碑终以血腥,愚蠢,残暴,无奈结束。
放下《狂人日记》,我不禁思考: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后酿造一幕幕悲剧!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
读完《狂人日记》,我的内心至今都汹涌澎湃!
读书日记11
前天知乎上看人说鲁迅小说到底行不行,底下有人举例"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小时候也是看过的,所以对这句话有点印象,他一提,忽然想再看一遍,这想想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我虽说是仍然看不懂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单看那些最肤浅的文字表面都让我胆战心惊。
通篇看完,发现确实是"我"有病,是狂人,即现在的精神病,最显著的是幻象和幻想,看什么人都是青面獠牙,张口就要吃人,听什么话都是三句不离吃人。而从日记中提到的那些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只是一群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大概是因为"我"一开始就有病,被他们知道了,所以从第一天起所有人,包括小孩,都来故意看我。后来病越来越重,而众人的反应也都是属于现实中合情理的行为。我这样看过去,好像《狂人日记》真的只是狂人的日记。但隐约感觉还有一些东西。
如果"我"说的’是真的呢?这就有意思了。事实上"我"所说的看上去也是真的,关于吃人的话题与故事都是真实存在过的(这里不讨论其隐喻)。当然,大哥吃了妹妹,母亲还知道,大哥可能和在饭菜里面让"我"也吃了,这里看着真的渗人,比鬼故事还可怕,自然只是幻想。但是,易子而食,闹饥荒吃人肉,吃人内脏壮胆,人血馒头(《药》)等等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有传说根据的。所以"我"的疯并非没有来由,怀疑也不无道理。那么这样说来,我倒是很想问一个问题,"我"最后有没有被吃?
说完这些,再来浅谈一些真正的东西。鲁迅先生要批判的无非就是日记里提到的四千年的吃人史。至于里面的诸多隐喻,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大概大多数人也只能是猜测,也许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楚哪个点指的是哪个现实。总之,《狂人日记》对现在的我们依然具有意义。也许那些吃人的东西已经没了,也许还有残余,也许新的吃人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许再也不会有吃人的存在。谁吃人,谁被吃,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里面有一件事说的是很清楚的,只要不吃人,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就没事了。而不是本来不吃,也不知道该不该吃,最后却跟着别人一起去吃。这样一来,首先不吃人的会被吃,被动吃人的也会被吃,喜欢吃人的还是会互相吃,谁也不能幸免。不过有的人深受其害,恐怕难再改变,所以鲁迅先生劝娘老子不要教一些吃人的念头,"救救孩子……"
我曾希望自己是孩子,现在却又希望能救救孩子,可能再不久,谁知道呢。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读书日记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David Smith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3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