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阅读理解及答案的部分内容如下:
初春,面对着南方老一辈人,我们在小路上悠闲地散步。我们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四周的风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家庭和睦、幸福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中充满了深深的亲情,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就像一道阳光,温暖而耀眼。
对这篇文章的感悟是:生活中的每一份亲情都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好情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幸福和亲情的可贵。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刻,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以上是我的理解,仅供参考。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围绕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展开。首先,强调了家庭和睦、幸福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提到了亲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好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珍惜。最后,建议我们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刻。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内容,建议阅读原文或参考相关资料,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散步阅读理解及答案1
1、对文章第①段中的“强壮”和“高大”,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对第①段的理解,把“各得其所”的意思用一句话具体地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时,为什么要“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②段画线的语句描写了“我”的母亲放眼小路所看到的景象。请你说一说,母亲看到这些景物,心里会想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年人。请你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他这一特点的描写语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步阅读理解及答案2
散步
梁实秋
《琅嬛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据估计:“目前一般都市的空气中,灰尘和烟煤的每周降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五吨,在人烟稠密或工厂林立的地区,有的竟达二十吨之多。”养鱼的都知道要经常为鱼换水,关在城市里的人真是如在火宅,难道还不在每天清早从软暖习气中挣脱出来,服几口清凉散?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
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辗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触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清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
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趱路。六朝人所谓“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
散步时总得携带一根手杖,手里才觉得不闲得慌。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一根邛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地需要策杖。一杖在手,无须舞动,拖曳就可以了。我的一根手杖,因为在地面摩擦的关系,已较当初短了寸余。
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地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一面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脖子上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唐慈藏大师“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
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绝对的阒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地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搭讪一两句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里去了。
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总以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中“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要表现农家的日常生活的辛苦,表现作者对于农民的同情。
B.第5段引用元稹和陆龟蒙的诗句说明唐朝还存在行药的风气,作者对于这种快步走的方式是不赞同的。
C.作者认为散步时需要手杖,因为手杖既可以帮助人走路稳当,还能够防狗保安全,还能够丰富散步的情趣。
D.最后一段写到的太阳出山以后的种种情景,作者不愿意见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这些情景太日常,沾染了烟火的俗气。
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清晨散步享受到的乐趣。
6.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4.A
5.①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②欣赏散步途中的风景世情、各种情趣;③享受快慢随性无人约束的自由;④领略天覆地载、孑然一身的味道。
6.①多处引用古诗文,旁征博引、内蕴丰盈,极富文化意蕴与情趣,显示作者深厚功力。②语言雅洁诙谐幽默、谐趣横生、闪烁机智顽皮。③行文闲适愉悦,情趣盎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语言特色、主旨和环境。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选项内容进行认真的比对,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了。选项
A,“是要表现农家的辛苦”有误。作者的“同情”文中没有表现。只是写了农家田间劳作的景象。故答案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概括的能力。这类试题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到原文中去筛选概括即可。本题题干的要求是: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清晨散步享受到的乐趣。根据对题干的把握,是要求筛选概括“清晨散步享受到的乐趣”,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有如下的筛选概括: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以上都是作者在清晨散步的乐趣,考生加以概括筛选整合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写作特点赏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作品中写作内容运用的手法、语言特色、情感的体现等角度来作答。例如本文中内容上的写作特点是大量引用古人古诗句,增添了文章诗意化和生活化的气息。从语言上赏析要注意以下: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例如本文就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诙谐幽默的特点。从情感上,考生要注意扣住本文作者对“散步”的感受,作者从散步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和安适,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且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散步阅读理解及答案3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题:
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5.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6.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2.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3.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4.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5.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6.略。(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散步阅读理解及答案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Linda Taylor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2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