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6篇)

《乡愁》说课稿

一、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体现一个“新”字,突出一个“趣”字。采用“情境+活动”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宜的材料和方法,努力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体验过程,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诗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它既可以引导人们解读生活,也可以展示人们感悟生活的心灵世界。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稳定的共性。你们知道我国的著名古诗有哪些吗?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一篇现代诗《乡愁》,它具有全新的创作背景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朗读。
3. 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联系诗句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词语。
4.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整体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情感浓郁”并板书。

(三)细读理解

1. 播放录音,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一遍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提问:听完录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2. 学生自由朗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向同桌或小组内请教。
3. 小组内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由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还是解决不了的老师加以引导和点拨。
4. 诗人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物表达乡愁?在诗句中找出并体会这些具体事物的感情色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邮票——亲情 海峡——故乡 船票——爱情 坟墓——母子思乡之情
5. 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6. 请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配乐朗诵。并谈谈为什么喜欢?
7.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的都很有感情,“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用这些具体事物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恋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历史,去感受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时期吧!学生结合听录音小结历史背景。
8. 请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体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运用了独特而巧妙的写作手法——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纽带,层层铺叙又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的方法不仅让诗歌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而且使抽象的思乡之情变得形象可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就是本诗的亮点所在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作者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阻隔乡愁就如影随形日积月累多如牛毛愈来愈浓最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让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感情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作者依次用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与母亲、妻子、恋人、祖国的死别之思层层铺叙抽丝剥茧对比强烈令人触目惊心。并请学生讨论作者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都选取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诗人的创作思路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同时通过本环节的阅读品味我们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最后我们共同欣赏《台湾听闻》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范文模板大全(汇编6篇)

《乡愁》说课稿1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谱曲改编的。他写的《乡愁》让他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叹诉乡愁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想想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师提醒:注意“这头和那头”,“啊”读作“ya”。这几个字的读音可以在课本上批注一下。指导学生放慢语速。

师:这两个同学越读越越有感觉,读诗就应当通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

师: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让我们用声音来传达出不同人生阶段的四种感情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师: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乡愁的情感逐渐变浓、变重、变强,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生说: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师: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

师: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板书:意象)

师: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

师: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那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乡愁出现在第三小节,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齐读)

师: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生2:这个小节和其他小节不同的是把“这头”、“那头”换成了“外头”、“里头”。

师:那“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师:“生死两隔的距离”,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

我们课前都认真聆听了由毛阿敏演唱的《乡愁》。大家或许不知道,当时毛阿敏在录这首歌时,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原因是每当她唱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就痛哭不止,没办法往下录。当时毛阿敏的母亲刚去世不久,她唱到此处,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来。我们应该从这个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察、品味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

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外头”和“里头”这两个词语,把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情感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动情,效果非常好,说明她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而这正是品味现代诗歌需要达到的境界。老师建议大家在读这两句的时候把语速放缓,读出停顿,想象着诗人在墓前慢慢回忆母子共处时光的情景,重读“我”、“母亲”、“里头”,把“外”和“里”拖长,把作者心头的沉痛之感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读出一个“呵”。这个小小的语气词,通过这个“呵”,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放电影般追念自己和母亲共处时的温暖,还有母亲去世后的无限唏嘘、黯然神伤的悲凉。朗读时,可以先吸一口气,再把它慢慢吐出来,谁来试一试。(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诗歌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的处理不错,从她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先生对母亲啼血般的爱。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20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位母亲还千方百计地支持他求学。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就在那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呼唤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先生痛断肝肠呢?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老师找了两首诗,让我们朗读一下,用心去感受诗人这种乡愁的沉痛。(播放配乐,教师读《天国地府》生读《今生今世》。)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诗歌第三节的反复深入的品读,大家都感悟到“坟墓”一词中浓浓的深情。其实“邮票”、“船票”、“海峡”这三个意向也包含着深情,因为诗歌就是借助意向来表达感情的。

四、妙用叠词诉乡愁

师:那么除了借助,作者还使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

生:“小小的”等

师:这几个词在形式上有一个重复,这就叫做——叠词。(板书:叠词)

师: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叠词,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我们来做个比较,男读左边,女读右边。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坟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用叠词?

生:用叠词比一个字读起来声音拖长啦!

师:一个字,又叠了同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诗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生:运用叠词,感情变深,加重了。

生:第三声的字叠起来

师:上声字叠起来,就会让人回环曲折,低回婉转,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种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表达出来。

师: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叠,乡愁自然随着感情的叠加变浓加重,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味第四小节。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这头,这浅浅的海峡到底有多浅呢?

补充: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这么深的海峡却说“浅浅的”,矛盾吗?

生:“浅浅”的海峡反衬出乡愁之深,对祖国的眷恋之深。)

师:海峡是浅浅的,可是它却成了诗人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倾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一起把第四节再读一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海峡浅浅,乡愁深深;坟墓矮矮,乡愁高高;船票窄窄,乡愁宽宽;邮票小小,乡愁大大。这其实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师: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叠词,把诗人乡愁的浓重,绵长和百转不回表达出来,难怪有人说余光中是听觉的诗,音乐的诗。还有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灵?预设三还有对诗中的词有新的发现?

生:一枚、一张等

师:诗人选择这独特的数量词,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间以“一枚”等之小,反衬了内心深处乡愁之重。

五:总结拓展

通过刚才的反复品读,我们发现从“邮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里头”之间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的乡愁深情。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能巧借意向,妙用叠词,以小见大,一唱三叹,化抽象为具体,让这首诗风靡全球。

余光中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过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现实无法穿越,但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里写那段历史,那段文化,写自己的回家梦,这里,老师另找了他的一首诗。(链接《春天,遂想起》)

其实,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呢?

《乡愁》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乡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说课稿4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走近作者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说课稿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乡愁》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用课件展示提示学法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播放配乐诗《乡愁》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凡教授语文的老师都知道,闽南语是古韵学的活化石,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闽南语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设计理念:至于我为何要用闽南语教学,我想我必须重申一下,余光中是永春人,本文的教学对象也是闽南人,有共同的语言,而且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海峡两岸人们的心声,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用同一种语言,信奉同一种宗教,用闽南语诵读容易引起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音韵美及浓厚的乡愁。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语音感情流畅度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乡愁》说课稿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Patricia Moore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2659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