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大全(精品10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如下: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体会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通过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拓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初读感知是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林则徐的伟大壮举有大概的了解;细读理解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和情感的体验,深入感受林则徐的伟大形象;精读拓展是通过补充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加深对虎门销烟的认识和对林则徐的了解。同时,通过观看影片、观看图片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林则徐的伟大精神。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大全(精品10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1

之三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悔的精神。

5、增强诊断矫治意识,提高自我诊断矫治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整体初读,基础性诊断

1、揭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质疑。

(1)请学生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交代学法: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深入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位,引导探究,理解性诊断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

(2)读书汇报交流、小结。

2、细读第六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读书汇报交流(注意理解“壮举”“嚣张”“气焰”)

3、研读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壮观。

思考:A、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

C、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观看?

(1)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小结方法:回顾我们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采用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下面我们还用这个方法学习下文。

三、自读领悟,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再读第六节和第一节。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一、六节。

四、迁移内外,读说结合

1、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课文用什么词三件事连起来的?(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有时我们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5、练习说话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运用“四导四自”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在自我发展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凭借文本的语言走进文本的内容,把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具体到一幅幅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并通过具体物质及想象、联想让一幅幅场景在大脑中活化、重组。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和奥妙,探究、模仿、建构语言的运用形式(表达层面),探究作者剪裁内容、组织材料的方式,并能把这种感性触摸内化为心理经验,形成言语和语言运用心智。抓住“壮举”这个关键词,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情感,升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通过语言文字还原和活化虎门销烟的现场,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情绪经验,更深层次地体味“壮举”的意义,最终“水到渠成”。通过感性触摸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形成特有的语言和表达心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洋人的近两百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2、积累四字词语:敲锣打鼓、震耳欲聋、水泄不通、恭恭敬敬、垂手恭听等,习得遣词造句之奥。

3、体会销烟前的沸腾场面,引导学生练习写一个节日的有趣的场面,丰盈谋篇心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但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屈辱,有磨难,更有不屈不挠的战争,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虎门销烟》,跟随民族英雄林则徐,去感受虎门销烟的壮观吧!

二、复习巩固四字词语。

1、齐读词语,注意生字。

2、带入文章读课文。

三、浓缩课文,抓住文眼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句话能表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导定向)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出示)

2、“这”指的是什么?(虎门销烟) 

3、这句话告诉我们虎门销烟是什么?(板书:壮举)壮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

a、健壮有力b、伟大、有气魄 c、增加勇气或力量

轻声读一读,再联系课文,你认为“壮举”的壮是哪种意思?壮举就是伟大、有气魄的举动。根据意思给另外两种解释组词。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壮举,让我们试着用读书的方法来解决。(导定向)

四、还原场景,精读感悟

(一)、再现城门前场景,体会沸腾

1、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1839年6月的广州城,城门边上张贴着一张大布告,快去瞧瞧吧!(张贴布告)

师:孩子,布告里写的是什么呀?谁能更大声地宣布这个好消息。

指名读布告

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听到这个消息你的心情怎么样?(生自由回答)

2、广州城的百姓们,听了消息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快速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1)指名学生读这段话。

(2)思考:这段话中分别描写了几种人的表现?从人物的那几个方面描写的?

3、反馈学习情况

(1)、文中写了三种人的表现(老年人、青年人、孩子)

(2)、分别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

师:同学们你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喜悦、兴奋)

(3)分角色朗读句子,有学生点评,进行挑战朗读。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悟出情感,让学生自评进行挑战,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能力,体现了自激励教学模式。)

(二)再现广州城场景,感悟热闹

1、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走进了沸腾的广州城,6月3日的广州城会怎样?在老师的朗读中,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导定向)

(出示)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边听边分别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听到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回答问题。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多)从哪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当时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激动、兴奋)指导朗读出这样的语气。           

(设计理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三)再现销烟现场场景,理解壮举

1、师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热闹、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那么销毁鸦片时的场面又是怎样壮观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4、5自然段。(导运作、自运作)

出示学习要求:

(1)熟读4、5自然段。

(2)思考:林则徐使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销烟的,总共分几步?

(3)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几步的先后顺序。

(3)你能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理念:本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进行自调节,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2、那么老百姓看见销烟这么井然有序的进行反映怎样呢?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人民的心情?(欢呼雀跃)。

3、同学们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播放视频)

4、再现活动场面,进入心灵场景,升华“善”之情感。

假如你是在场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场面,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自豪、激动、兴奋)假如你是在场的鸦片贩子们,你又有什么感受呢?(震惊、害怕、敬畏)从哪体会到的?读第六自然段(出示)

师:是谁让趾高气扬的外国商人垂手恭听,连声称是?(林则徐)林大人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师总结:是啊!这些鸦片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平等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鸦片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想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和挣钱的机器。林则徐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指导朗读出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语气)。

(设计理念:使学生在老师的导调节中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5、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吧!(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激情总结,活用中积累词语,丰盈语言必智,再次升华“善”之情感。

1、总结:同学们,为了庆祝虎门销烟,人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为了目睹虎门销烟,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看到害人无数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着卷走了,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这就是(虎门销烟的壮举)。面对威风凛凛的林大人,外国商人(恭恭敬敬)、(躬身弯腰)、(以示敬畏),聆听林大人义正严词的宣告,外国商人(垂首恭听)、(连身称是),这就是(虎门销烟的壮举)。同学们,虎门销烟,销的仅仅是外国人的鸦片吗?赢的仅仅是中国人的白银吗?它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这就是(虎门销烟的壮举)。

2、点题:让我们永记这一天——(         ),铭记这一英雄——(         ),牢记这一壮举——(                    )。

3、让我们带着对这一壮举的自豪之情,对林则徐大人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板书设计:

长中国人志气

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

27、虎门销烟            壮举

躬身弯腰   垂手恭听

灭外国人威风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个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主要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简介人物,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这副图上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介绍林则徐。

2.揭题。虎门(简介地点)销烟(事件,了解“烟”——危害,为理解销烟的伟大意义做铺垫)

3.学习“销”字,结合课文,思考在文中的意思。还可以找到它的同义词——“毁”。(教写,并组词、描红)

4.探究: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 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记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学习生字 检查自学

1.出示第一组生词:销毁历史虎门寨水泄不通赤着双脚盐巴欺侮

林则徐短斤缺两

教师指读(正音)——领读——齐读。注重翘舌音:寨、渣;前鼻音:盐、斤。相机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2.出示第二组生词。:分外一担石灰收缴烟渣嚣张(着重指导“分”“担”的读音。)

3.出示第三组词语:壮丽闻讯应邀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脊梁咆哮健步

一声令下伟大壮举(读读,并相机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4.出示长句。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读准“着、朝、应”的读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

四、朗读课文 分清脉络

1.分节指读与齐读相结合,师生评议。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是怎样的?

2.理清文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2——5)具体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生动地描述了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三段(6)写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五、指导写字,掌握字形。

1.出示生字。朗读。

2.分析字形结构。弄清“史、赤、毁”的偏旁部首“口、赤”。

3.“寨、轰、抛”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抄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熟读课文,重点了解销烟的经过。

★2.成语积累:写出与“水泄不通”意思相近的成语。(风雨不透、密不透风)

写出几个形容人多热闹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一类生词)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把握全文。1、联系第一课时对课文的了解,说说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值得纪念伟大壮举)

2、深入理解:值得纪念:不同寻常,值得我们记忆、牢记。伟大壮举:雄壮、气势大。

(二)自学课文。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此次事件的不同寻常、气势盛大呢?

自学2——5小节,把你认为能表现这些方面的句子画下来,也可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

(三)读中感悟。

★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划出的句子,边指导朗读边理解感悟。

1、场面壮观、隆重。

a.人多,人们心情迫切,体现此举是正义之举,深得民心。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b.隆重。……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c.指名复述第2小结的内容,注重突出场面的壮观隆重。

★2.经过堪称“壮举”。

a.用简洁的词语说说3-5小节的内容:下令——销烟——结果。

b.下令。从“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等词语中体会销烟的“壮”。

c.销烟。(首先让学生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第一步:撒盐巴;第二步:抛;第三步:倒石灰。)结合课外资料了解此举是林则徐深入民间讨教后总结出来的。这说明林则徐事前对销烟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反映了他销烟的坚定决心。接着找出文中描写销烟经过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课文用了什么词语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的。思考还可以加上什么词语。(先……再……然后)有条件地可以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当时的场景。

d.引读: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把……。顿时……。

e..出示第四小节。自读,说说读时你想到了什么?引导感受此举的大快人心、顺乎民意,联想当时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深入体会中国人民爱祖国、抗外侮的感情和斗志。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读出“壮情”。

★3.成果堪称“壮举”。

朗读第四小节,你认为应该读好哪些词语?※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上感受此举战果之大。

4.感受意义深远。

a.看图,脑海里再现当时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b、在感受中国人民昂扬斗志、爱祖国、抗外侮的基础上,朗读第六小节,读好“沉重打击、不可欺侮”等词。

三、小结,布置作业。

1.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向家人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四、指导复述课文。

★指导复述课文。让我们再次感受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1.方法提示:理清每一节的要点,看板书提示。

2.学生各自练习——同桌练习——指名复述。

五、总结全文、互谈感受、情感升华。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讲述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过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真正领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意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昂扬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四,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五,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引出1,6自然段,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说说.随后向学生发问: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虎门销烟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值得纪念伟大壮举

2,接下来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紧扣"壮"引导学生去体会虎门销烟之壮.

3,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学生能感受到虎门的人多,从"水泄不通"可以体会出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表示人多的词语.老百姓,文武百官,外国商人他们的到来分别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虎门销烟的关心,朝廷对禁烟的重视,以及想打击外国商人嚣张气焰的决心.

今天的虎门寨人特别多,场面非常壮观,隆重.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场面隆重壮观引出对虎门寨环境的描写,理解"彩旗林立",然后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

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板书:场面隆重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再读体会"伟大壮举".

4.出示林则徐的画像,板书:林则徐.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他吗引读第三小节,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写销烟过程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过程后带他们了解具体的销烟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非常方便,让他们自己乐意说说这种方便的销烟方法.出示填空,复述这段话.

在"民工们把一箱箱鸦片抛入了销烟池中,同时抛去仇恨,抛去耻辱"的语言的渲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再读这段话,感受现场大快人心,扬眉吐气的气氛.

(2)此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而人们的心中也乐开了花,你能从课文的哪里知道此时人们非常高兴呢如:"群情沸腾,激动得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然后学生自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在听了介绍后对鸦片的痛恨,对侵略者的仇恨和爱国的情感就更加强烈了,能与当时的老百姓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他们的激动和兴奋,这时再让他们说说老百姓会叫些什么,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再去表演表演就水到渠成了.随即带领学生去虎门寨看看礼炮轰鸣,群情激奋的现场,他们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5,虎门销烟惊天动地,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所以,虎门销烟,是一次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再读&6后引读&5,感受虎门销烟时间之久,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多,再次体会这个伟大壮举的战果之大,之壮.并相机板书:销烟时间之久销烟数量之大

虎门销烟至此结束了,离我们远去了.它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学生会坚决地回答:不!它销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留下的只有中国人的决心,中国人的坚强!再次读&6,体会"壮".

6,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看林则徐的像,尽情倾诉对林则徐的情感.然后交流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了解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也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

7,最后总结林则徐成功禁烟的伟大意义,让大家永远记住记住一个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终生难忘的日子:1939年6月3日.永远记住一个销毁鸦片,为民造福的人:林则徐,永远记住一个伟大壮举:虎门销烟.再次齐读课题后布置作业.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5

课文《虎门销烟》介绍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全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或阅读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和对民族危亡的影响,初步感知林则徐销烟的困难和决心。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识写生字后,实施以下教学设计:

一、为“壮”扩词,读出“壮味”

课堂伊始,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为“壮”字扩词。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词语:壮丽、壮观、壮举、强壮、豪壮、雄壮、悲壮、气壮山河等词语。词语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们各自带有独立的意义和感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词语时,可以要求学生不仅读出对词语的理解,还要读出词语的意味。这是一组“让人心动”的词语,学生在朗读时必会神采飞扬、浮想联翩,他们在朗读词语时自然地产生与词语相关的情景的想象。

二、披情入文,察寻“壮举”

在学生将词语读得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满含激情引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169年前那段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历史。”学生齐读课题。

虎门销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它究竟是个怎样的事件呢?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并板书:伟大壮举。

针对最后一节中“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也可由教师补充: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向中国大量走私,仅1835年,就向中国走私鸦片35445箱,约1800000千克,中国吸食鸦片人数约200万。让学生们认识到外国商人在中国贩卖鸦片,实在是“肆无忌惮”、实在是“无法无天”。而虎门销烟就像一记耳光抽在他们的脸上、就像一声巨雷炸在他们的头上。从而指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读好最后一节。

在提醒学生认识课文这种首尾联系的结构以后,可以出示下面的问题:读读课文2-5节,找一找能表现“壮”的语句,将这些地方画下来,放飞你的想象,用心读一读。引导学生读书中思考、读书中标记、读书中想象,让每个孩子凭借思维,触摸语言文字后面的风景。

三、读中想象,体悟“壮情”

叙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还原”,正如叶老所言:“要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历史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

伴随着学生的交流,让学生透过课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指导朗读。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凭借朗读让师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销烟经过。在阅读交流中,“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等词语必然会跃入孩子们的眼帘,在抓住词语品读时,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仔细观察林则徐的神态,从民工郑重的表情、严整的军容中想象:“在雄壮的礼炮声中,林则徐健步登上礼台,一声令下,一群群健壮的民工开始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他们先……再……然后……顿时……这样的场面何其壮观!”在教师的话语引导下,课文中的插图不再静止,它仿佛一幅幅跳跃的画面,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因此学生在朗读时,也就自然地读出了那种激昂的“豪壮”气势。

第四自然段描绘述了“老百姓对销烟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教学参考书语)。透过字面,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前者,但对于后者理解则相当吃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在欢呼的人群中,有沾染鸦片成瘾的年轻人,他们会说_____;有深受鸦片毒害的家人,他们会说______;有正直义愤的读书人,他们会说_____……”在此想象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想象,当外国商人看到中国老百姓声势浩大的欢呼场面时,他们会感受到什么?进一步体会,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行动!

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把不同时间、空间的生活现象都聚拢到一起,从而使文章内容更为真切可感,更为丰富多彩。

第五自然段教学时,抓住数字“20多天”、“二百多万斤”和“卷进咆哮的大海”等词语,指导学生读懂销烟持续时间之长,销烟的数量之多即可。

四、拓展延伸,再悟“壮举”

课文选材于历史事件,这就决定了课文教学必须适度开放。因此,当组织学生交流、朗读了销烟的“壮情”以后,应指导学生回读全文,从整体上再度建构知识和情感。

可以结合课文第二幅插图启发学生以“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适时补充林则徐的爱国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谈话之后,组织学生,诵读最后一自然段,再次抓住“沉重地打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等词句,深层领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将会让世界震惊!

在全文阅读教学似乎结束以后,对课文进行补白: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腐朽的清政府将销烟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林则徐身上,道光皇帝将他革职,罚他往伊犁垦荒屯田……补充了这部分历史故事,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于“壮举”的另类思考。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同协部 杭福兵

《虎门销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讲述了爱国英雄林则徐顶住内外上下的重重压力,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品——鸦片集中销毁在古老的虎门寨的事情。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听写一组比较重要的词语,并出示这些词语,让同桌互相批改,再指名学生用上述几个词语说几句话。这样的教学,既可以复习生字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降低坡度,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精读课文时,抓住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虎门销烟这一举措是伟大的壮举,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更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壮举”这个词语,让学生精读课文,披文入境,感悟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件事确实是壮举,并把它们划出来,反复诵读,通过朗读把这种“壮举”读出来。大多数的学生找得还比较正确,认为从销烟场面的壮丽和销烟过程的壮观看出这是一件壮举。接下来让学生从销烟的场面和过程两方面来研究课文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觉得一方面让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脉络,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研究结束后,我又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明白,林则徐禁烟其实是顶着很大阻力,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行的,这些阻力不仅来自朝廷上下接受鸦片贿赂的各级官员,更来自靠走私鸦片而谋取暴利的帝国主义势力。让学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不禁肃然起敬。最后,我还安排了一段说话训练,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穿过辽阔的海滩,来到这位英雄面前,对着他的铜像,说上几句话。当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位英雄时,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安排这个说话训练,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把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崇拜、感激之情娓娓道出。

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教学时间的分配有一些不妥,导致后面的说话训练不充分,没到位,留下了一些遗憾。

(第一范文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林则徐的资料和鸦片的危害,活观看《林则徐》这部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师:读了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

(预设:)

*是谁销烟?在什么时间?

*为什么要销毁鸦片?

*为什么要在虎门销烟?

*鸦片是怎样被销毁的?

二、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检查认读重点词语,理解词语。

1、多音字:

钦差罪恶不禁禁烟蒙蒙亮切开一担兴奋钻来钻去倒进

2、有关数字的词组:

五十多千米五十米见方二十三天二百多万斤

3、重点理解:

描写人多的词语——沸腾拥人流如潮人多拥挤涌

描写林则徐的词语——端坐严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四、解决问题

(一)是谁虎门销烟?在什么时间?

(二)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指导学习第五段)

生汇报:“看着眼前的一切……就这样装进了敌人罪恶的腰包!”

师:你们知道“东亚病夫”是怎们回事吗?

(“东亚病夫”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贬称。清朝末年,中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瘦弱,所以,所以遭洋人轻视;其意思,也接近于老百姓所说的鸦片烟鬼。)

师:那么吸食鸦片到底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长期吸食鸦片,可以使人丧失免疫力。体制严重衰弱,精神颓废,寿命也会缩短。过量吸食鸦片,还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死亡。)

师:你们知道我们中国人吸食的鸦片是哪来的吗?(教师叙述英国人把鸦片输入中国的目的。)(指导朗读)

(三)为什么要在虎门销烟?(指导学习第三段)

1、结合课外资料: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虎门离广州五十多千米,更重要的是虎门临近大海,可以让销毁的鸦片末流入大海。

2、虎门销烟的准备工作:两个五十米见方的大池子、涵洞、水沟

(四)鸦片是怎样被销毁的?(第四段)

(五)其他自然段写什么?

五、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虎门销烟》,销是什么意思?烟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在中国历写下来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篇课文,去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二、精读课文、感受销烟的壮举、体会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一)回忆销烟的原因

师:大家还记得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吗?你可以用文中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生说)

(二)感受人们的兴奋想去虎门滩看销烟。(1、2自然段)

师:是啊,外国侵略者把大量的鸦片运到中国,危害我们的国民,榨取我们的白银。如果再由鸦片泛滥下去,不要说是老百姓的安危,就连我们整个国家都要灭亡了!人们对祸国殃民的鸦片简直是恨之入骨,当大家听到林则徐要在虎门销烟的消息时,能不高兴吗?他们都想去看看呢!大家打开书,看看哪些段落是写人们兴奋地想去虎门滩看销烟的?(生答)

师:大家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一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是兴奋的?(生自由读,勾画句子。)

预设:

①人们纷纷拥上街头……快去虎门滩看哪!

师:这些句子中你又是通过那些词感受到的?(纷纷、拥、笑嘻嘻、兴奋、挥着拳头、钻来钻去、大声地喊)通过描写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前去参观虎门滩销烟的人之多、人之喜。此时的广州城用书里的话说简直就是怎样了?(沸腾了)你能把广州城沸腾的景象和人们兴奋地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孩子们在………快去虎门滩看哪!可个人读、齐读)

②一路上……向虎门滩涌去。

师:“长途跋涉”是多远的路程?(五十多千米)“人多拥挤”是多少人?(成千上万的人,用书上的词是“人流如潮”和“涌去”)

(二)感受林则徐销烟的决心。

师:聚集在虎门滩的人越来越多,密麻麻的人墙遮住了远近的青山绿树。钦差大臣林则徐端正地坐在销烟池周围的高台上,望着长途跋涉而来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不管……不管……都…。.”)

师:你能感受到什么?你们知道林则徐禁烟,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吗?

林则徐禁烟会面对两个庞大的集团。一是贩毒集团,也就是那些罪大恶极的外国商人们。他们愿意林则徐收缴鸦片吗?这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二是受贿集团,也就是中国的那些贪官们,下至地方官吏、上至朝中大臣,都有人接受贿赂,从鸦片走私中得到好处,那些人手中握有大权,人数众多他们怎么会认真执行清政府的禁烟令呢?不但不执行政府的禁烟政策,反而成了鸦片走私者的保护者。这两个集团狼狈为奸,他们不会乖乖地交出鸦片,他们分会怎么对付林则徐呢?(暗算、谋杀、发动战争)必然会处处设障阻止林则徐禁烟,他得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哪!可是,此时他心里在想——“不管……。销毁”(个人读)

师:林则徐坚决禁烟是为了谁?(为了老百姓、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为了拯救老百姓、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林则徐心想——“不管……。销毁”(齐读)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爱人民;爱国家;爱民族;勇敢;不怕困难和危险,维护民族尊严等)这时,爱民爱国一心为民族着想的林则徐端坐在高台上,心想——“不管……。销毁”(齐读)

(三)感受销毁鸦片的过程。(第四、五、六段)

1、师:这时炮台鸣放礼炮,台下锣鼓齐鸣,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撼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那么鸦片到底是怎样销毁的呢?谁来读一读?(找生读)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2、交流销烟的步骤:第一步,倒海盐。第二步,切鸦片,扔进水池泡透。第三步,倒生石灰。

3、师:两个操场大的销烟池白烟滚滚,不断蒸腾。林则徐当众销毁洋人的鸦片,怎么能不叫人兴奋?虎门摊上,围观的群众的表现是怎样的?(欢呼着,跳跃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中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受鸦片的侵害了。虎门销烟真是大得人心,大快人心哪!

4、师:观看虎门销烟的人中不仅有中国的老百姓,还有还有那些贩卖鸦片的外国人,正在这时,传来林则徐对外国商人的严正警告,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现在……。自投罗网)

师:这几句话首先表明了我们中国禁烟的——决心。其次警告外商——(不要向我国再走私鸦片,否则绝不留情,必将绳之以法。)现在林则徐严正警告——(个人读)

师:“严正警告”意思?林则徐的声音是怎样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我们能感受到林则徐有威严的气势、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我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警告外商——(齐读)

师:外国商人听着,——连声称是。真是——害怕极了,真是——垂头丧气。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四)虎门销烟的及历史意义。

1、师:虎门销烟的战果如何呢?请大家自读课文最后一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你从“二十三天”、“二百多万斤”这两组数据体会到了什么?(流入我国的鸦片非常多、危害深。)可是这些罪恶的鸦片都被林则徐销毁了,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围观群众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林则徐说点什么?(生自由说)

2、师:今天我们再次感受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相信你对林则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说一说,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第一个伟大的胜利!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英雄——林则徐,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虎门销烟”——这是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来侵略所谱写的一曲壮丽的乐章!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8

许贵华,安徽省六安市解放路小学高级教师,多次参加区、市级教坛新星大赛,裕安区小语会理事,省级骨干教师。曾获安徽省首届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成人组一等奖,全国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范文写作大赛二等奖,六安市优质课大赛第一名。多次获裕安区“师德标兵”称号。先后参与解放路小学两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目前,正在就学生经典诵读与现代文阅读相互促进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初读感知,理清脉络,尝试复述课文。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板书学生尝试复述课文。

难点: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简介林则徐

1、2003年,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央政府总理的用两句诗来表达他为国为民的理想与信念,获得了中外记者们热烈的掌声,也让电视机前更多的老百姓感动不已。哪两句诗,请看

2、课件出示诗句

师简单讲解诗句意思,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作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了解。

3、板书课题,释题。

销:销毁、烧毁。

烟:鸦片,俗称大烟。

销烟:就是把鸦片销毁。

虎门:广东省东莞市。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播放电影《林则徐》虎门销烟视频片段。

2、提问:你看到在虎门销烟过程中最高兴的人是谁?

3、提问:看过虎门销烟视频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带着感受读课文。

三、出示“自学导读单”,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一)出示::自学导读单

1、简单了解林则徐生平。

2、了解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背景。

3、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按虎门销烟的时间、过程、意义把课文分成三段。

5、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壮”字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参加虎门销烟人数众多,文章为什么没有描写人物语言?

7、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同位之间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自学收获

四、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板书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词语,师生共同交流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师生交流分段。

3、师生交流虎门销烟的过程。

抓住虎门销烟是怎样的大场面。

‚抓住销烟三个步骤(总结板书,力求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线索)。

五、学生根据板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

六、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七、小结

刚才同学们讨论了在整个销烟过程中最高兴的人是老百姓。这就是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翻开我们民族的史册,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总有像林则徐一样的民族英雄,更有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老百姓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的英雄业绩,他们的英雄形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课件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上网搜一搜中华之民族英雄有哪些?

3、练习用“先……再……然后……”造句。

九、板书设计(略)

设计反思: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不惜笔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

秉持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理念,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帮助学生预习的《导学单》,层层递进,从文章的背景链接、生字词的学习、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第一课时特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有效导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历史事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的导入是由“虎”字,由“老虎发威”的俗话入手,联系正在发生的举国关注的中日钓鱼岛事件,这样触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历史与现实统一在爱国主题之下,使一上课,课堂就荡漾着崇高的爱国情。

二、以学生情感变化为线索,有效安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在设计中围绕爱国这一情感主题,安排学生经历两组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怒一喜,一悲一壮。

悲: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鸦片让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怒: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们的人民竟被列强蔑视为“东亚病夫”而饱受屈辱,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恨。

喜:看到鸦片被彻底销毁,全体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激动。

壮:通过虎门销烟这个大事件,体会出中国人民的力量、意志、壮烈豪迈的爱国情感。

三、在情境中寻找与学生有效交流、有效讨论的话题。

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趣的话题,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在整个销烟过程中谁最高兴”展开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文章内容与思想的高度统一。学生也乐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老百姓最高兴、林则徐最高兴、文武官员都高兴(所有中国人都高兴)。教师因势利导,那我们就通过读课文表达中国人的高兴。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仅仅读出中国人的高兴就行了吗?引导学生探究还要读出一个“壮”字,读出中国人的气势、力量,崇高的爱国情。加上课堂采访的灵活方式,调动了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

四、总结课文方式独特

以古体诗的形式总结课文,我已经坚持了十年。中国是诗歌王国,我们也提倡学生多读一点经典,但是现实中,我感觉学生对经典依然有距离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文改编成古体诗,与传统经典建立某种联系,提高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诗句更便于朗读和记忆,它高度的概括力,反过来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两者相得益彰。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关注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习兴趣、强调教师的亲和力。总之一句话—追求原生态的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6个自然段,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本课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历史背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第三课时了指导学生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的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

3、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设计理念:

1、《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时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本课教学时通过采用“读悟法”,变读为导,以读带研,读中带情,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为发牟取暴利,不断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使中国的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取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同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就在此时,站出来了一位禁烟英雄——林则徐,他被派往广东禁烟,并在虎门海潍上将收邀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今天,大家想不想去看看那大快人心的一幕?(课件播放虎门销烟的画面)

二、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1、(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发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那你们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两个词语说说“虎门销烟”是怎样的事件?(生:伟大壮举)(板书)

师:虎门销烟是伟大的壮举,“壮”在这个词中又是什么意思?(生:壮大、雄壮,气势盛大)

(2)课文中哪些内容或句子能表现“壮”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并画下来。同桌或邻座的同学可以轻声讨论一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指各回答以上问题。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部分内容中,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学生交流:①前来观看的人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②仪式隆重: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师:你觉得当时场面怎样,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生:壮观、隆重)

(2)指导朗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呢?(指导读好“分外壮丽”“男男妇妇”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

师小结:销烟前的场面这样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除了这一段内容能体现事件还有没有其它也能体现事件“壮”的?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①这部分内容哪些地方(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生:“群情沸腾”、“礼炮轰鸣”、“一声令下”)(这些词句充分反映了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大家都知道,鸦片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现在马上就要被销毁了,假如你也在场,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生:激动万分、欢呼雀跃。)

②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部分内容。(要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来。)

③接下来虎门销烟就开始了,请同学们来观看插图,图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从林则徐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交流画面内容,从而进一步体会林则徐禁烟的坚定决心。

课文中哪部分是描写这人画面的呢?指名学生朗读虎门销烟的经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学生汇报,板书:(第一步撒盐巴,第二步抛鸦片,第三步倒石灰。)

师: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销烟方法,那课文中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的?

(生:先……再……然后……)(板书)

④师引导齐读感悟,体会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壮举。

师小结:中国人民深受鸦片的毒害,现在终于被销毁了,这是大快人心的“伟大壮举”。

(2)、①看到这害国害民的鸦片被销毁了,你的心情怎样?那课文中老百姓的反映又是怎么样?

(生:群情激奋,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②可见虎门销烟是顺民意的正义之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老百姓欢喜的心情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要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动人的力量读出来。)

过渡:课文中还有无表现“壮”的内容?(第五自然段)

4、学习第五自然段。(课件显示本段内容)

(1)师:“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这些词说明什么?(生:虎门销烟战果之壮。)

(2)师指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读出“壮绩”。

指名试读,点评,再齐读。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什么意义?

生讨论交流、汇报。

(3)师归纳后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内容。(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打击……它向全世界表明……)

①播放本段录音范读。(板书:中国人民不可欺侮)

②生小组比赛读,要把爱国拒侮的志气,撼天动地的力量读出来。

③师小结: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是不可欺侮的。这是一个“伟大壮举”。因此,1839年6月3日这天是“值得纪念的”。(板书)

(4)师:文章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生:首尾呼应突出了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

四拓展、练说

(1)今天我们学习《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想必同学们的心情和老师一样的非常激动,请同学们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应该发奋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不让外国人欺侮。

生:林则徐不愧是民族英雄。

……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林烟斗争早在100多年前就进行了,可当今社会上毒品死灰复燃,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害已害国,家破人亡,你有什么看法?

生……

生: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板书)

(3)毒品是万恶之源,它摧残着人的体质,腐蚀着人的精神,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运离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建议同学们课后多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辣宣传为主题的中队会,好不好?

板书设计:

值得纪念

7虎门销烟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中国人民不可侮

(先……再……然后……

伟大壮举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10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用户 Robert Lewis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juzi.com/22500.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